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文化科学 >> 建筑实践 >> 《建筑实践》 >> 建筑实践2023年7期 >> 中国传统“厅屋组合式”民居建造特点探析——以石城县南庐屋古建筑群修缮工程为例

建筑实践2023年7期

  • 学科:
  • 刊期:
  • 收录:
  • 地区: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主编: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厅屋组合式”民居建造特点探析——以石城县南庐屋古建筑群修缮工程为例

2023-06-26 03:06:51 建筑实践2023年7期 陈笑鹏
资料简介

摘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历史研究所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赣州市石城县南庐屋古建筑群修缮与利用工程在此背景下展开。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分支,赣南传统民居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笔者借此项目对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进行探析

中国传统“厅屋组合式”民居建造特点探析——以石城县南庐屋古建筑群修缮工程为例

陈笑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历史研究所

摘要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赣州市石城县南庐屋古建筑群修缮与利用工程在此背景下展开。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分支,赣南传统民居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笔者借此项目对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进行探析。

江西赣南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迁徙地,现存的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也有学者将之统称为江西“天井”式民居)和“围堡防御式”民居。其中“围堡防御式”形式在布局理念上类似于广东、福建的客家围楼,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厅屋组合式”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本文旨在系统全面地研究“厅屋组合式”赣南客家民居的发展脉络,设计思想和建造技术,希望能有助于丰富人们对于客家民居的认识,更好地传承与利用建筑遗产。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image.png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赣州市石城县南庐屋古建筑群修缮与利用工程在此背景下展开。民居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为百姓自己出资并按照自己意念而建的民间建筑。赣南传统民居,是当地人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从理念到审美,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用最简便的手法创造出的居住环境。笔者借此次项目的机会,利用真实案例,研究传统客家建筑的历史渊源、营造方式及其精神内涵,一方面可以传承客家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为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提供理论基础。

 1.2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本次研究赣南传统民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展开,追溯传统天井式建筑的历史渊源,以及客家先民对生活的理想。再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把它放在赣南传统客家民居所属的地理环境中进行考察,并研究客家民居的建筑空间。包括其外部环境、内部空间组合形式、结构、建造技术、建筑材料、装饰艺术以及室内陈设等。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系统完整地分析一个真实的客家天井建筑,同时也是前文分析的有利佐证。

1.3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实地调研及测绘法。通过实地调研,以现场测绘和收集的相关史料等为基础资料,研究赣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构造、装饰艺术、室内陈设等,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阐述论文的主要观点;2.资料收集法。通过研究相关的史料及碑文,还原当时营建客家民居的原境,包括选址、营造技术及工序、营建意义等。

 

第二章 “厅屋组合式”民居的空间和建构

 2.1 “厅屋组合式”民居的建筑空间

客家文化最全面的实体反映就是赣南传统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客家人生活模式、文化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的产物。赣南客家天井式民居的建筑空间,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聚族而居,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这种扩展性反应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心愿。

南庐屋屋顶鸟瞰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规模体量、装饰档次,各横屋和次厅均不能逾越。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体现了客家人崇祖的心态。

2.2 实例研究(石城县南庐屋)

2.2.1概述

1. 地理位置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地处江西赣州、吉安、抚州和福建三明、龙岩五地市交汇处。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 而得名,素有“三地”“五乡”(即:客家民系重要发祥地、千里赣江发源地、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和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烟叶之乡、中国灯彩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之美誉。

南庐屋,又称为黄家屋,座落于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西北距县城约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2′31″,北纬26︒17′45″,海拔约251米。

2. 南庐屋选址

南庐屋位于群山环抱的平坦地貌中,坐南向北,背靠“龟仙山”(现“通天寨”),面对元宝山,左右青山环抱。南庐屋与元宝山间为平坦、宽阔的场地,山前有大畲河自东向西流过,且有通往闽西的古驿道呈东西向穿过,完全符合江西形式派风水理论所强调的“龙、穴、砂、水”的配合,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阳宅选址理念。image.png

南庐屋周边环境鸟瞰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南庐屋东部原为沼泽、淤泥地质,为使南庐屋正厅直对元宝山的元宝山型,建屋时在东部填埋了大量的石材,形成坚固的基础,实现了对景的需求。

3. 南庐屋建造者

南庐屋的建造者姓黄,名承英,字声远,祖籍河南,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卒于清嘉庆年(1800年),享年78岁。黄氏为石城富商,主要从事将本地粮油、特产、木材等销往外地。据《石城县志》 记载:“黄承英 字声远,国学生,北关人。幼失怙,事母得欢心。居近往闽孔道、桥路、邮亭,无不助钱修建,更助租以赡岁修。乙酉 岁祲,捐谷赈贷。己丑 ,复有减价之举。邑凡大役,捐助皆百十计。邑侯以其名,请奖于大宪,祀公义祠并祀书院。”

黄声远自乾隆甲午(1774)年从前江村迁入大畲村,至今已十二代,黄家后人在此居住了234年。

4. 南庐屋概述

image.png

南庐屋为大型天井式客家民居,由建筑、天井、池塘、园圃、古树、围墙等组成,总占地面积6586.45平方米。正栋房屋由上厅、中厅、下厅、门厅组成,各厅间有天井相隔,正栋房屋左右各有两列横屋。每进院落随地势的增高而逐步上升。建筑物为传统砖(土)木结构,梁架为插梁式及硬山搁檩式,层高二层,共有房间110间,总建筑面积约3721.2平方米。院落间计有天井21处,有效的将雨水及生活污水通过暗沟排入前院的池塘,再由明沟排出院外。池塘为不规则半月形,面积约570余平方米,深2米,用于防火及生活用水,池塘周边原种植有柏树七棵,为黄声远所植,意寓其七个儿子茁壮成长,现存五棵。

南庐屋正立面都是一式的青砖砌筑,四面封火山墙分列大门两侧,朴素大方。内部梁柱结构只见于中部的厅堂,其它房间以隔墙及山墙直接作为承重结构。且木雕装饰也集中体现在厅堂木构梁架上,厅堂建筑均建有复顶、轩棚,梁架雕有花饰,隔扇图案精美,天井均用规整条石砌筑,而横屋则注重适用,门窗以板门和直棂窗为主,不加额外装饰。既经济节约,又不失体面,同时又突出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儒家文化理念。

整个南庐屋规模宏大、布局有序、设计合理、工艺精湛。2005年被石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南庐”由来

“南庐”一名,即来自于该地的地理位置,又与黄声远的生活追求有关;南庐屋位于县城的东南方,其后龙山通天寨上布满龟石,有祈祷入新居后“寿比南山”之意,又与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悠然见南山”的典故有关;同时,“庐”有“寄”和“舍”之意也与陶渊明诗歌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典故有关,充分体现了屋主人低调、谦虚的精神追求。

image.png

2.2.2历史沿革

1. 南庐屋古建筑群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落成于乾隆四十八(1783)年,历时9年。

2. 1990年下厅“梁柱倾颓”,由当地理事会集资,于2003年4月至9月对其进行过局部修缮。

3. 2005年8月,被石城县人民政府公布石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4. 2006年至2007年夏,县人民政府拨款35万元,“重装修厅堂,整理地面,疏通暗沟,刷新山字,修复大小门廓”。

5. 2009年10月,由产权拥有者集资对其进行了再次修缮。

2.2.3价值评估

1. 南庐屋为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典型的天井式客家民居,其规模宏大、设计合理、格局保存完整,是研究清代赣州地区客家民居文化的珍贵实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南庐屋的选址充分体现了赣南风水文化中“背山”、“面屏”、“环水”的民居设计理念,营造了“天人合一”的居家环境。是研究赣南风水文化的重要实例。

3. 特殊的移民背景及历史上不安定因素造就了南庐屋以安全为核心的布局方式,以含蓄内敛为装饰特征简朴装饰,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情理共生的居住生活理念,是研究客家人居住生活的实物教材。

4. 南庐屋位于“通天寨旅游渡假区5A级景区”内,通过对南庐屋科学、合理的展示、利用,对提高“景区”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历史文化景观的展示,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游客的历史文化素养等均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石城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厅屋组合式”建筑的价值与未来

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建筑群落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研究传统民居建筑,使人们了解赣南客家的历史,了解客家传统的生活方式。

赣南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见证了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并反映出客家人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社会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

客家人不断地创新,创造了客家特有的民俗文化、装饰艺术、饮食文化等。客家建筑融合了这些文化形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它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联想到客家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

image.png 

南庐屋横屋利用方案 作者自绘

 

第四章 总结

本文借南庐屋古建筑群修缮工程,对赣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进行了探析。赣南传统客家民居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的特征,它不仅是建筑,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浓缩了客家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客家传统建筑的形式,随着客家人不断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人文条件而发展演变,它蕴含着客家人对生活的态度。本文同时根据赣南客家民居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开发策略,为赣南传统客家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兴宁:希山书藏出版社,1933

2.何晓听.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刘左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4.李青.赣南客家围屋美学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1

5.朱艳芳.客家围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6.姚赯. 江西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7.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