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中国科技 >> 中科技信息1 >> 《中国科技信息》 >> 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10期 >> 银鲫(鱼)重大疾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关键技术

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10期

  • 学科:
  • 刊期:
  • 收录:
  • 地区: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主编:
内容简介

银鲫(鱼)重大疾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关键技术

2023-10-27 02:10:21 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10期 吴寒冬
资料简介

摘要: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银鲫的特性及分类,以异育银鲫为例说明银鲫的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科学喂养,药剂防治等方法,仅供参考。关键词:银鲫(鱼)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1银鲫特性及分类1.1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特性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

银鲫(鱼)重大疾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关键技术

吴寒冬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银鲫的特性及分类,以异育银鲫为例说明银鲫的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科学喂养,药剂防治等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银鲫(鱼)重大疾病 防治 关键技术

1银鲫特性及分类

1.1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特性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鲫鱼亚属。体色与普通鲫鱼极相似,但身体比普通鲫鱼显著地高且宽,体长为体高的1.9-2.4倍;体色较深;银鲫鱼较能耐低氧、耐低温,在摄氏零度以下能生存,适宜水温为22~30℃,最适水温为25~28℃,繁殖水温为18℃。银鲫所生下的后代,从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和母亲一模一样,形成一个独特的鱼类“女儿国”。

1.2银鲫的分类

1.2.1.方正银鲫:方正银鲫是我国特有的三倍体鲫鱼,原种产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2010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

1.2.2.异育银鲫:异育银鲫是利用天然雌核发育的方正银鲫为母本,兴国红鲤或建鲤为父本,经人工授精繁育出来的新品种鲫鱼。

1.2.3.额河银鲫:额河银鲫是欧亚大陆常见的广温性鱼类,在我国仅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水域,最大个体可达10斤以上。下面以异育银鲫为例说明,病害发生及防治:

2.异育银鲫大规模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是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于 1976—1981 年利用天然雌核发育的方正银鲫为母本,以兴国红鲤为父本,选育的一个鲫鱼养殖新品种,目前已在我国 20 多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养殖,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异育银鲫养殖过程中严重的病害问题,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1 异育银鲫病害现状

 

2.1.1 发病面积大

 

赣榆区异育银鲫养殖面积 2668.2 hm2,发病较为严重(病死率>10%)的塘口面积 1 387.46 hm2,占比 43.27%。

 

2.1.2 发病持续时间长

从 2 月初(苗种放养结束)开始,即有水霉病发生并造成死亡。随着温度的上升,体表溃疡等细菌性病害逐渐加重,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细菌性败血症及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等病害轮番出现或几种病害同时发生,至 11 月上旬,养殖塘口每天仍有异育银鲫死亡。据统计,2020 年赣榆区异育银鲫死亡约 1 400 t,造成损失近 1200万元。

 

2.1.3 病因复杂

 

大多异育银鲫发病症状显示为数种病害并发,春季在塘口发现病鱼鳃丝感染寄生虫,体表竖鳞腐皮,实验室检测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结果为阳性。在细菌分离及药敏试验时,从一条患赤皮病异育银鲫鱼体的病灶处同时分离出栖稻黄色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不同种类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难以形成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2 异育银鲫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2.2.1 抗病能力降低

 

2.2.1.1种质退化。由于异育银鲫养殖规模大,苗种需求量大,而苗种繁育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很多没有苗种生产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在养殖的成鱼中选用经过多代繁殖的性成熟个体作为苗种繁育的亲本。有些苗种繁育场为了降低成本,简化操作环节,亲本更新不规范,来源不清楚,导致苗种生长速度减缓,抗病能力下降,出现种质退化的现象。

 

2.2.1.2苗种培育方式不当。为追求高产,鱼种培育阶段大多采用高密度放养方式,大量投喂高蛋白配合饲料,导致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多发。加上大量使用改水改底等投入品或杀菌消毒药物,造成鱼种肝胆肾等内脏器官代谢负荷加重,免疫力下降。

 

2.2.1.3苗种来源不一。大塘口鱼种需求量大,难以做到放养鱼种的来源、规格、放养时间等一致,同一塘口放养的鱼种携带的病原、抗病能力可能不一样,简单的防病措施难以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2.1.4未严格执行苗种检疫制度。鱼种异地购销流通过程中,有些产地检疫病种不全,检疫人员医学水平和检疫能力存在局限,检疫基础建设及实验室配套滞后,导致苗种检疫制度执行不严格,增加了鱼病病原传播的速度与风险隐患。

 

2.2.2 池塘养殖环境恶化

2.2.2.1清淤难度大。宝应县异育银鲫养殖塘口面积大多为 0.667~6.67 hm 2 ,养殖户承包期限一般为5~6 年,由于清淤投入高,清出的淤泥无处堆积,很多塘口多年不清淤、不晒塘。而生石灰清塘同样因为成本高、难度大等原因,很少有养殖户采用,因此导致很多塘口底泥淤积严重。

 

2.2.2.2淤泥沉积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异育银鲫养殖多为高密度精养模式,每年因大量投饵而产生的残饵及鱼类排泄在池底形成大量的沉积物,随着淤积厚度逐年增加,塘口淤泥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条件致病菌,淤泥会因其中的微生物厌氧呼吸而产生对鱼类有毒有害物质,并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了池塘水质变差,在此养殖环境中的鱼类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发病。调查发现,面积<0.667 hm 2 的塘口因清塘彻底,管理措施到位,发病率低于大塘口。

 

2.2.3 养殖管理措施不当

 

2.2.3.1品种单一。许多养殖塘口异育银鲫放养密度每 667 m 2 达 2 000~5 000 尾,几乎不放养其他品种的吃食性鱼类,套养滤食性花白鲢数量极少,而造成异育银鲫养殖严重损失的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具有极强的宿主专一性,池塘养殖尚未发现除异育银鲫外的其他品种感染该病。

 

2.2.3.2放养操作不精细。大塘口需要异育银鲫鱼种数量较多,一次性大量过秤受挤压、高密度长距离运输、鱼种浸泡消毒等操作不精细均可造成鱼种受伤发病。

 

2.2.3.3饲料投喂不科学。除不同生产厂家饲料配方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外,过量甚至超量投喂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投喂高蛋白颗粒饲料,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鱼类快速生长,但也会导致其肝胆代谢与营养积累等方面出现问题,降低了鱼体免疫力。

 

2.2.4 防病措施缺乏针对性

 

很多养殖户发现鱼发病死亡时,未准确诊断,就使用抗生素、杀虫剂等药物。长期低剂量药物的使用会使病原菌或寄生虫产生耐药性,而随意增加用药量,易对病鱼造成毒副作用或使其产生应激反应,增加死亡量。

 

2.2.5 气候原因

 

鱼类是变温动物,免疫反应等生理机能直接受环境温度影响,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理适宜水温会造成鱼类应激,免疫能力降低;而引发鱼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复制、种群数量增减、感染强度等同样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2020 年冬春季温度偏高、梅雨时间偏长以及夏季低温寡照等偏离正常年景的气候条件,同样是鱼类病害多发的原因之一。

 

2.3 控制异育银鲫病害流行的主要措施、

2.3.1 选择优质苗种,提高抗病能力

选购的异育银鲫鱼种可溯源,应为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审定认可的品种,由具有良好资质的苗种繁育场按规范的操作程序生产。鱼种放养前委托具有检测能力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实验室对其检测,不放养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阳性的鱼种。放养的鱼种要求来自同一塘口,规格整齐,体表无伤、无充血、无寄生虫,鳞片鳍条完整,体色鲜亮,体质健壮,水中活动敏捷,蹦跳有力,放养操作过程中尽量降低鱼种的应激反应。

 

2.3.2 加大池塘改造力度,营造良好养殖环境

 

一是做好水产养殖规划,合理布局可养区、限养区与轮养区;二是按照池塘生态化改造标准,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进排水系统,防止塘口之间因水源灌排不分造成鱼类交叉感染;三是做好池塘清淤改造,确保塘口大小合适、水深适宜、环境良好;四是配备养殖设施,安装足量的增氧曝气设施,增加池塘底部溶解氧,改善底质环境,防止病害发生。

 

2.3.3 控制放养密度,优化养殖模式

 

将以异育银鲫为主养(甚至单一养殖)品种的养殖模式调整为多品种混养的养殖模式,除放养滤食性的花白鲢外,还需要通过增加放养其他食性鱼类(其他品种的鲫或草鲂)降低异育银鲫单位水体的养殖密度。此外可适量放养螺、蚌等贝类以改善鱼类高密度精养池塘底质环境,少量套养中华鳖等底层肉食性品种,捕食发病鱼,切断病原传播途径,降低病害发生频率。构造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来源,降低对底质的污染。如有条件,也可采用轮捕轮放、不同品种轮养或种养轮作的模式,减少病害发生。

 

2.3.4 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管理方式

 

一是重视清塘和消毒塘,为养殖品种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放养经过检疫的优质苗种,细心操作谨防鱼种受伤;三是科学投喂,按照“四定”投饵要求,选择符合不同生长期营养需求的饲料,适度控制投喂量,降低肝胆等代谢器官营养积累的负荷;四是配备增氧设施,通过提高水体溶解氧改善水底质,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五是对症用药,防治鱼病,避免乱用药物引起病原耐药性,加大对养殖品种的伤害。

3. 银鲫鱼重大疾病的化学药剂防治

3.1水体消毒措施4月份水温升高到18℃左右时,用90%晶体敌百虫0·3ppm全塘泼洒一次。5—9月份每隔20—30天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20公斤全塘泼洒消毒一次。10月份当水温降到19℃时,再用90%晶体敌百虫0·3ppm遍洒一次,以预防鱼病的发生。一旦发现鱼病,及时对症治疗。

3.2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3.2.1痘疮病 病原是疱疹病毒。早期病鱼体出现小斑点,以后变厚、增大,严重时可融成一片,增生物表面由光滑变为粗糙,呈淡乳白色、奶油色、桃红色、褐色等。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水质肥沃的水域。防治方法:

 

3.2.1.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综合预防措施。

 

3.2.1.2每尾病鱼肌肉注射25毫克氯霉素及用0·25ppm氯霉素水溶液药浴。

 

3.2.1.3改良水质或将鱼转入水质良好的池塘。

 

3.2.2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是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孢菌、鲁克氏耶尔森菌、产碱假单孢菌等多种细菌。病鱼的体表及各器官组织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严重贫血。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预防。治疗方法分三步:

 

3.2.2.1)第一天用90%晶体敌百虫0·3ppm全塘泼洒,杀灭鱼体外寄生虫。

 

3.2.2.2第二至第六天连续投喂抗菌药,如败血宁,每10万尾鱼种或50公斤鱼体重用药70—100克,一天一次。

 

3.2.2.3第十天左右全塘遍洒生石灰,用量15—20公斤/亩,将水体调成弱碱性。

 

3.2.3水霉病 又称肤霉病、白毛病。病原是水霉、绵霉等。此病主要发生在受精卵孵化阶段和鱼苗阶段,流行季节3—5月份。防治方法:

 

3.2.3.1采用池塘静水孵化时,预先将鱼巢消毒后再放入产卵池,待鱼巢附着受精卵后再用6.6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5—1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3天,这样可以提高孵化率。

 

3.2.3.2在拉网捕捞以及搬运时操作要细致小心,防止鱼体受伤。鱼体受伤时可用万分之四食盐和万分之四小苏打合剂全塘泼洒。

 

3.2.3.3对于受伤的产卵亲鱼可采用孔雀石绿、龙胆紫等涂抹伤口,可防细菌感染。

 

3.2.4鳃霉病 病原是鳃霉,寄生在鳃组织内,病鱼严重贫血,鳃上粘液增多,部分鳃丝发白并呈坏死、腐烂脱落状。防治方法:

 

3.2.4.1彻底消毒清塘,保持水质清洁。

 

3.2.4.2发病塘内迅速加注新水,并按每亩每米水深用10—15公斤生石灰或670克漂白粉全塘泼洒。

 

3.2.5粘孢子虫病 病原是多种粘孢子虫。粘孢子虫可以寄生在鱼的体表和内部各个器官,一般肉眼可见到小如针头,大如绿豆,形状、大小不一的白色或乳黄色的不透明颗粒,呈点状或瘤状胞囊。防治方法:由于粘孢子虫的孢壳结构严密,药物很难渗透进去,故凡已形成胞囊的粘孢子虫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只有彻底清塘(如用生石灰清塘),可以抑制其流行。对于寄生在鳃及体表、肠道的粘孢子虫,采取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多次;寄生在肠道的粘孢子虫,须同时内服晶体敌百虫,可减轻病情。

 

3.2.6嗜子宫线虫病 病原是嗜子宫线虫。雌性成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鳞片、鳍条或眼球内,虫呈血红色,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鱼体消瘦,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3.2.6.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灭幼虫,或用0·2—0·3ppm晶体敌百虫全塘遍洒,杀死中间宿主桡足类。

 

3.2.6.2用医用碘洒或10%高锰酸钾,涂擦病鱼患处,或用2%食盐水溶液浸洗10—20分钟。

3.2.7三代虫病 病原是多种三代虫。寄生在鳃及皮肤上。病鱼的鳃丝肿胀,鳃及皮肤上粘液增多,呼吸困难。

 

防治方法:

 

3.2.7.1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

 

3.2.7.2鱼种放养时,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30分钟。

 

3.2.7.3发病时用90%晶体敌百虫0·3ppm全塘泼洒。

 

3.2.8车轮虫病 病原体是车轮虫。病鱼体表或鳃部受到车轮虫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组织遭受破坏,病鱼消瘦,游动缓慢,间隔性侧游,呼吸困难,常群游于池塘边,可引起较大数量的死亡。此病主要发生在鱼苗鱼种培育阶段,流行季节5—8月份。治疗方法:

 

3.2.8.1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塘遍洒,使塘水成0·7ppm浓度。

 

3.2.8,2单一使用硫酸铜,施药方法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施药使塘水成0·4—0·5ppm浓度,3天后再施第二次药,使塘水成0·3ppm浓度。

 

3.2.9鱼虱病 病原是多种鱼虱。寄生在鳃及体表,肉眼可见。虫体似耙钉般吸附在鱼体上,或者在寄生处到处爬行并以其腹面的倒刺、口刺、大颚,刺伤、撕破鱼体所寄生部位,致使病鱼呈现极度不安、狂游等。防治方法:

 

3.2.9.1用生石灰或茶麸清塘,杀死鱼虱的成虫、幼虫和卵块。

 

3.2.9.2用90%晶体敌百虫0·3—0·5ppm全塘遍洒。

 

3.2.9.3将肥水塘的鱼转入瘦水塘,或将瘦水塘的鱼转入肥水塘养殖。

 

参考文献:

1谢先忠 银鲫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中国水产养殖网,于 2020年对宝应县异育银鲫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防治对策。

2李艳 - 异育银鲫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科技 - 2010 -32

3郝玉凤,宋存勤-千亩低洼苇荡田主养异育银鲫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农业装备技术》2012年

4王民权,冯刚--异育银鲫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0.2004-02-079

作者简介:

姓名:吴寒冬  出生年月:1977年12月10 日,  性别:男,   籍贯:连云港市赣榆区,    学历:本科,专业:水产养殖, 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品养殖的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疫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新技术的宣传推广与技术指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