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江苏 南京 210019)关键词:激励教育 适当批评 因材施教摘要:激励教育法,也被称为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是正我(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江苏 南京 210019)
关键词:激励教育 适当批评 因材施教
摘要:激励教育法,也被称为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是正我一直以来贯彻在教育中的观点,《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到:“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这说明了“赏识”具有对某种“才能与价值”的重视和赞扬。
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每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他总会迫切地让大人来看看,希望获得他们的赞赏。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的需要,忽视对孩子精神的鼓励,孩子就会很失落。在一次次的失落中,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从而会走向消极的一面。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各种闪光点,不断扬其善,救其失,激发孩子成功动机,使他发挥内在潜力,追求更高奋斗目标。赏识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孩子更是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和赏识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上一学期正是我手下一年级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的第一年,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对校园充满着新鲜感,而正是这种珍贵的新鲜感使得他们慢慢化为学习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在学习道路上进步着。而小陈在这一群孩子们中却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进校门的第一天,他小脸蛋上表露出的是对校园的失望,没有期待,对任何课程都提不起兴趣。我看到这一张沮丧的小脸,心想只是普通孩子对学习的共苦,配合家长安慰安慰就会好转。而小陈在课堂上的表现却给我一个他提起了对学习的兴趣的假象:课堂上一旦有他发言的机会,他必定能口若悬河、洋洋洒洒地说上好几分钟,加上他的小表情和语言手势,在班上“一鸣惊人”,好多人提起班上最能说会道的,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小陈。
可惜他纵然课堂上才华横溢,课后却犹如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从书写横竖开始,就能难做到横平竖直,及时我课后反复强调,有时候记得上手带他一笔一划写,不一会儿他的作业还是起的让我发抖。平时的小测验根本不用说,完全没办法把他课堂上那股子机灵劲儿带到书写中,可以说是个很典型的能说不能写的选手。刚开学就碰到这种类型的孩子,的确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第一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和家长沟通联系。在和爸爸的交谈中我得知,孩子从小是妈妈带大,但妈妈最近生二胎,大宝只能交给“业务”不熟练的爸爸,然而爸爸有心却无力,没能调整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态,以至于孩子心里都是不想上学、不喜欢老师的念头。了解情况后我对这个孩子更加关注,课后指导分外用心,希望孩子能看到我的付出,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能够自己要求上进。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小陈不仅没有上进的迹象,上课的精气神仿佛一天不如一天,成绩在及格线左右。我和家长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天天找孩子谈心。每一次谈心,要么是孩子头点的和拨浪鼓一样,事事都答应;要么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哭得撕心裂肺,却始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每一次的教育都无疾而终,只能在他的抽泣声中惨淡收场。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学期,快到期末时,孩子的性格和学习态度在一桩小事发生后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对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当红遍世界的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将来一定会成名的。”他的母亲想让他当个银行家,后来他却当了小学老师,而且只是偶尔唱唱歌。但父亲不断地激励他,并说他唱歌很有潜力。帕瓦罗蒂终于在22岁那年下定决心弃教从事保险业,因为这样,可以争取到比较充裕的时间发展唱歌的天赋。 后来他曾说:“如果不是父亲鼓励的话,我现在可能还是一位小学教师,不可能站在舞台上。我的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没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我会成名。只有我的祖母,只有祖母那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赏识教育必须坚持原则和批评。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很多老师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只注重赏识,忽略孩子的缺点并且不去批评,为赏识而赏识。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批评孩子呢?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应该在“士可杀不可辱”的前提下批评。比如我再面对一个曾经字迹优秀的孩子批评他有退步时说的话:“你的字迹原来可是在班级遥遥领先的,现在还想回到当初的巅峰时刻吗?”当然,这种话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否则便会显得虚假。老师之所以发现“表扬加鼓励”在孩子面前没有时刻都起到作用,就是因为有些老师没有清楚赏识的目的,“哇,你的进步真大,比上次高了1分呢!”这属于肤浅的表扬与鼓励,其实内心还是迁就孩子的,不满在一点点积累,最后总有一天会爆发,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对老师的不信任:为什么老师平时明明在表扬我,最后却对我发这么大的火呢?
批评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很多道理和原则,作为老师该坚持就要坚持,否则孩子就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而且批评时要遵循只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一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你完蛋了。”“考这么点分,将来捡垃圾都轮不到你”…… 这样的批评很容易让人泄气。赏识的批评要让孩子意识到: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
赏识教育也是一种宽容式的教育。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一定是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然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严厉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我们的孩子不也像这个小和尚一样天真活泼吗,虽然他们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也要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他们。多一份尊重与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老师的豁达,宽容能感化学生,促其内疚。
“德西效应”也是在赏识教育中要避免的。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著名心理学家雷珀,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并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兴趣组进行过,且得到了反复证实。因此,他认为:奖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容易让人只对所获奖励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可见,好孩子也不是奖励出来的。一味的奖励,容易使孩子把奖励看成是学习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因此,赏识教育也要防止“德西效应”。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鼓励式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很适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常用话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相信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很棒。但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他不是教育的万能钥匙,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因材施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