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亳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安徽 亳州236800)摘要:近年来,随着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亳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名人大家,他们从小就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十分感兴趣,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这说明兴趣可以给人以持续的动力。《论语》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线教师应该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历史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提起历史课堂,枯燥、无趣、死记硬背可能是大多数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这也表明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传统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机器,只重视历史史实的识记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而在实践中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同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具有独立的个人意识,有着自己个人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事物的方法途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完全忽视了这些因素,导入——讲解——识记背诵——练习测试的模式,将生动的历史课堂带入到了千篇一律的万丈深渊。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要重视结论更重视过程,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落后的传统历史教学理念成为阻碍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人文学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顽疾。
2.核心素养贯彻不力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教育核心理念的改革成为全球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历史学科教学要求从“三维目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转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塑造着新时代学生必备品格,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包容力的新一代,让新一代能够直面未来各种复杂的挑战,完成民族复兴的担当大任。虽然历史核心素养已经提了5年了,但在历史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贯彻不透,换汤不换药。
二、怎样把历史课堂变得有趣
面对新时代历史教学要求,怎样把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1.创设情境,激活“表演欲”
历史剧的使用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主演,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在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历史剧。
吴老汉:兄弟,你看我都瘦成啥样了?连野菜、地瓜干都吃不上呀!你再看看我这穿的?一个补丁连着一个补丁!
陶先生:我更悲惨啊!文革这些年,我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日子好过吗?
吴老汉:是啊!文革中全国有几百万人被打成右派,连国家主席刘少奇都被迫害死了。都是文化大革命惹的祸呀!
陶先生: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了!
吴老汉:这种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旁白:1976年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欢欣鼓舞。
吴老汉:(高兴)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我们中国终于有希望了!
陶先生:是呀! 我们也有盼头了!不过,我们现在的领袖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呢。
吴老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
陶先生:希望国家能平反冤假错案,把我头上这顶右派的帽子给摘了!
2.融入体验,激活“扮演欲”
一个成功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直观的历史体验,建构新的历史认知。改变传统历史课堂的“讲给优等生、提高尖子生”弊病就成为新时代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传统的的历史课堂中往往是教师介绍:时间、人物、改革内容、影响.......
笔者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把全体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扮演农奴、第二组扮演新兴工商业者、第三组扮演封建农奴主。让学生集体讨论改革前各自的生活现状和打算;改革后各自的体会。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自觉地融入到自己建构的情境体验中,同时将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并与伙伴分享、讨论,在分享讨论的过程中又再次强化了历史体验。最后让三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这样下来学生对“为什么改革”(农奴要求自由,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获得劳动力和市场)“怎么改革”以及“改革的怎么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联系实际,激活“成长欲”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效果的好坏程度决定于课堂的建构是否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是否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成长欲,促进学生成长。如笔者在讲授第二单元《三大改造》时,特别是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历史专业名词,时代久远,理论性强,如果单纯的按名词进行解释,学生很难理解,怎样做到深入浅出,把复杂的知识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理解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笔者就利用了学生最近发展区来激活学生的成长点。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我先布置个任务(没有提前布置):制作国旗,学生就炸开锅了,有的喊“老师,我没有纸”,有的喊“老师,我没有剪刀”,有的喊“我没有红墨水”,下一步就让学生思考遇到这个问题就怎么解决呢?“合作”!
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课堂,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互助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到了知识。
4.补充“野史”,刺激“八卦欲”
相比历史书上的知识学生更喜欢听老师讲一些课外的“野史”。课外历史知识的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选择的历史史料也增强了历史课堂的深度,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新鲜度。
如在学习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明文》时,教师可以补充欧洲名字的由来吸引学生。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欧洲的全称时什么吗?欧罗巴,是一个女孩的名字,这个女孩是谁呢?为什么会用她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大洲?这就得从希腊神话说起......
当然这些所谓的“野史”也是有选择的,严谨的,符合历史教学目标的,切不可一味追“奇”求“野”。
学有常法,教无定式。一辈子当老师,一辈子学当老师。在新时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启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激活学习欲望,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版修订版,第18——20页。
[2]钱乘旦 :《西方那块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