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教育学文摘》 >> 教育学文摘2023年12期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教育学文摘2023年12期

  • 学科:
  • 刊期:
  • 收录:
  • 地区: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主编:
内容简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2023-10-07 11:10:32 教育学文摘2023年12期 李慧君 卢秋野
资料简介

摘要: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摘 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规律之一,但边际效用递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还面临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脱节、社会环境变化等挑战,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论为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提供了一种新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李慧君 卢秋野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摘  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规律之一,但边际效用递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还面临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脱节、社会环境变化等挑战,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论为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更新德育教育内容、构建德育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边际效用递减;高校;德育教育;途径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题。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分析工具,运用它可减少高校德育工作的“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德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降低其负面影响,从而确保高校德育工作“总效用”最大化,为我们解决高校德育工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给人带来的主观上的满足程度;总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达到一定数量后,满足人们需要程度的总和;边际效用是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非一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无限增长,当数量达到一定限度,边际效用就会变为零,即不会再有效用增量,总效用不会再增加,达到最大值。若此时持续增加消费数量,边际效用就会降为负数,新增加的单位消费效用的不断下降会导致消费总效用也随之下降,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例如,人们在极度口渴时喝的第一杯水效用是最大的,当口渴程度得到缓解,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和满意度不断减少,完全解渴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边际效用降为零,继续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边际效用变为负值,总效用开始下降。简单地说,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某项事物的投入达到了一定程度,其效果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高校德育的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德育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逐渐降低,德育效果逐渐减弱。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表现为:当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当教育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即使德育教育的数量增加,学生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会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在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定量的德育教育后,他们对德育教育的反应会逐渐变得麻木或者厌烦,比如一个高校每天为学生提供2小时的德育教育,当学校将德育教育的时长增加到4小时后,学生可能会因为过度接受德育教育而产生厌烦情绪,此时即使德育教育时长再增加,学生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会明显减少。又如,教师反复用同样的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初听可能深受启发,再听可能认识会更加深刻,当次数逐渐增多,学生就会变得毫无感觉、麻木、甚至厌烦。这一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分析工具。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效果,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题。

二、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当前,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二是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社会环境变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1.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并存。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意识开始得到确立。二是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并存。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追求;从个体上看,大学生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统一。但是在具体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2.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脱节

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成熟了,社会经验很丰富,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自我意识强,有理性的头脑,敢于对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批评和抵制。但是他们在面对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现象时却不能保持清醒头脑,缺乏明辨是非、抵制不良现象的能力。大学生道德标准要求具有较高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创造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冲动性。往往表现为以较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评价、判断他人的社会行为和人格品质,而对自己的行为却更宽容、更低标准甚至是没有底线,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不明是非肆意攻击他人的“键盘侠”中也不乏大学生的身影,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3.社会环境变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复杂困难。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处于后疫情时代,还因为当代大学生之间内卷严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的影响下,很容易价值观扭曲,甚至引起不好的道德行为。此外,大数据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更为迅捷,多元文化思潮更加直观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困难。因此,必须克服这些挑战和困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扬长补短,将网络阵地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平台。

三、高校德育工作避免边际效用递减的途径

当前德育教育存在一些边际效用递减情况。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和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很多德育教育的内容都是几十年前的,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新的内容,教育内容的高度交叉重叠违背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揭示的原则。其次,德育教育的形式过于单调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多德育教育的方式都是讲授式的,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久而久之,这种重复的说教形式就造成了教育的感染力不足,无论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多么生动,其边际效用也会逐渐变为负数,增加投入也难以避免德育教育效果的减弱。

1.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是避免边际效应递减的关键。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容易导致边际效应递减,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逐渐减弱。德育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出发,设计具有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道德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课堂上,可以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体验道德的内涵。例如,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道德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内涵和价值。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德育内容,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到基层去,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到经济建设的最前沿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成长和发展,从而避免单一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更新德育教育内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之一是对同一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如果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教学案例不贴合大学生生活实际,老生常谈,就难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边际效用递减结果的出现。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在内容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以“理想”为核心的内容较多,但“现实”意义的内容偏少;以道德规范为主的内容较多,但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结合的内容较少等。必须依据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要求,以“理想”为核心,更新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保证。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起着导向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应该紧紧围绕爱国主义这条主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要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学习基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要将德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呈现,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德育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实现“有效供给”。

3.构建德育协同育人机制

德育协同育人机制是指在高校德育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德育合力的育人机制。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发挥一切力量,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第一,发挥学校德育主导作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是高校德育的第一资源,是高校德育协同育人的主导力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学校德育协同育人取得实效。第二,发挥家庭的作用,构建协同育人网络。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德育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通过家校联动,构建协同育人网络。高校要重视家长的教育职能,通过与家长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再次,高校要指导家长与教师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道德修养状况;指导家长参与学生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制定德育目标、德育计划;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第三,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道德标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和道德约束作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德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需要正视这种现象,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让德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而这不仅需要我们的努力,也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努力,确保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通过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更新德育教育内容等,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不断巩固和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8-60

[2]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边际效应规律的三重逻辑[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20,31(03):72-76.

[3]俞伟杰,牛玉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20):129-130.

[4]李智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道德教育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