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中小学教育》 >> 中小学教育2023年9期 >>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中小学教育2023年9期

  • 学科:
  • 刊期:
  • 收录:
  • 地区: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主编:
内容简介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2023-08-29 11:08:02 中小学教育2023年9期 韩文静
资料简介

摘要:

太和县曙光学校 安徽省 阜阳市 236600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忘却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中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也要引起教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和意义,感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韩文静

太和县曙光学校  安徽省 阜阳市 23660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忘却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中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也要引起教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和意义,感受劳动的精神与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联系教学实际,简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希望对有关教育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引言:

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劳动教育。劳动能够发展人的心智,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更强。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应该深入挖掘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展开丰富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观察生活,积累语言,让学生形成坚定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格[1]。

一、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源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依托,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劳动是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语文学习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语文教学活动,达成教师、学生与文本的高效对话,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受“应试理念”等影响,部分教师忽略劳动教育等实践内容的融入,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受限。劳动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涵盖的内容广阔、深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增加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

生活离不开劳动,而经验也来自劳动,有了劳动,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缺少劳动的教育,不能称之为全面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还要渗透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加深对亲人、集体的感情,懂得生活的意义,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一)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劳动知识

现阶段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了编者精挑细选,文质兼美,并且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也十分丰富,其中还涉及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思想以及劳动技能的相关知识。语文教师想要实现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渗透劳动教育,就应当对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课堂上加以呈现,最终达到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和谐统一。这样能够对学生实现劳动教育思想的熏陶,顺利落实劳动教育相关任务[3]。

以《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例,文章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还详细描写了一个不辞辛劳的母亲形象,如“极其瘦弱的脊背弯着……”“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将一个外表看似瘦弱而内心坚强、辛勤劳动的母亲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因此在该文章的教学阶段,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有关劳动的字眼或者词句,完成劳动情感内涵的挖掘,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思想的熏陶,正视劳动的价值。

(二)创设情境,由趣致劳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劳动之趣,有利于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联系现实生活中农人田间劳作的情境,再融入想象理解“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的情境,配上“小儿卧剥莲蓬”的情趣,给词作配图。矮小的茅草房前清溪曲折流过,清澈的水畔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清新的劳动场景,浓厚的生活气息,淳朴的乡间风情,令人心驰神往。在学习这首词时,融入生活情境,既丰富了劳动情愫,又使学生获得了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的熏陶。

2.结合插图创设情境

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构图清晰,是鲜活的“第二文本语言”。结合插图创设情境,契合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插图这一视觉艺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的劳动场景,真实个性的劳动人物,具体鲜活的劳动画面,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有利于他们走进文本,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丰富劳动情感。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母亲熬粥”的插图,说说八儿等粥的心情和喝粥的情态,联系母亲熬粥的细致、耐心,感受粥的香甜,体会劳动创造的快乐。

(三)展开劳动活动,积累写作能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一些劳动活动。将课堂设置到户外,让学生能够在真切的劳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精神品质,获取最有价值的精神能量。

例如,在《荷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向学生传递劳动意识。教师向学生询问:“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美丽的大自然。那么现在有一些不可以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破坏了我们美好的校园环境。今天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一份色彩。”学生们想到应该不怕苦,不怕累,把校园打扫干净。教师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做环卫小能手。因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环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积极的劳动活动,可以让文本内容与真实的劳动场景融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语言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回忆起劳动的画面感,让写作更轻松。

(四)激活体验,情中寓劳

鲜活且个性的劳动者形象,生动且刺激的劳动场景,能使学生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折射的道理。教师可以以故事、游戏、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体验,让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进而充分理解文本中蕴含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为此,教师应该充分激活学生的劳动体验,或角色扮演,或模拟体验,或情景再现,使学生感受劳动中蕴含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劳动力量。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寒号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喜鹊苦口婆心地“劝”,寒号鸟不耐烦地“拒”,要读出相应的语气并思考:寒冬腊月,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为什么寒号鸟却冻死了?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喜鹊勤劳,寒号鸟懒惰;喜鹊有准备,而寒号鸟得过且过。当秋天将尽时,喜鹊忙着衔枯草做窝,为过冬作好准备,而寒号鸟只知道玩,累了就睡觉。一勤一懒,对比鲜明,其结局的不同也不言而喻。教师顺势启发:你从寒号鸟身上得到了什么教训?学生回答:勤劳能创造美好生活,好逸恶劳会害了自己。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养成勤劳生活的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出语文学科当中与劳动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确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意识。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来,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让语文课堂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

参考文献:

[1]沈韵琪.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研究[J].新课程,2021(38):51.

[2]贾雪英.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家长,2021(27):92-93.

[3]邸慧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J].家长,2021(2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