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中国教工》 >> 中国教工2023年12期 >> 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

中国教工2023年12期

  • 学科:
  • 刊期:
  • 收录:
  • 地区: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主编:
内容简介

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

2023-09-25 09:09:29 中国教工2023年12期 王春梅
资料简介

摘要: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小学 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摘要: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文章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首先,简单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激发学习活力、突出教学目标方面。随后,从寓言故事、生

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

王春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小学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文章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首先,简单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激发学习活力、突出教学目标方面。随后,从寓言故事、生活事件、课后作业等方面,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1、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1.1有利于激发学习活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于课程中知识理论、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不足,常常造成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问题,而生活化是应围绕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展开教学。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情境为主开展的教学活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将学习内容作为行为准则,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规范行为举止,培养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懂法治的新时代青少年。同时以生活化教学丰富教学资源,选择符合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后便于教师提升教学深度,使学生强化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

1.2有利于突出教学目标

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应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剖析其教育内涵,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梳理课程脉络,使其更好地消化知识内容,以此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动性。同时教师在优化生活化教学方案中,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热议话题引发学生的话题讨论,体现生活化教学的前瞻性和延展性,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

2、核心素养视域下渗透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2.1通过寓言故事,渗透生活化理念

如果直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授,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不喜欢这门课程。这主要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如果教师没有运用合适恰当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就到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变成一门说教课,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寓言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方式,渗透生活化的理念,让学生改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为例,为了让学生对课程中涉及的“诚信”“明志”“气节”等传统美德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寓言故事来帮助学生进行细致的理解。如在认识“诚信”时,教师举例“曾子杀猪、季布一诺、范式赴约”三个寓言故事,三个故事分别从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两个方面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再如讲到“明志”时,教师同样为学生举例“赶考、鹦鹉、金人”三个寓言故事,三则故事分别从忠于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定位、善于倾听三个方面告诉学生如何表明自己的心志。再如讲解“气节”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举例“卧薪尝胆、苏武牧羊”两个寓言故事,来教导学生在遇到人生低谷时,依然要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上述这些事例虽然都是寓言故事,但是却能起到小故事大道理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诚信、明志、气节”等传统美德的认识,也能将生活化理念渗透到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气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点作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化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生活化运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2.2挖掘生活事件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贴近学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案例与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均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寻找与教材案例内容相契合的生活事件,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认同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文明礼让”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上学路上学生、家长的实况视频录像剪辑,其中有的家长拽着孩子闯红灯,有的学生几人结伴上学在人行横道上互相拉扯,有的学生单独一人翻越护栏横穿马路,还有的学生在快车道上骑自行车等。播放实况视频剪辑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比如:“你觉得视频中的这些人在路上的表现对不对?是哪里不对?如果是你,你怎么做?你会阻止他们吗,怎么阻止?如果你的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还强拉着你,你要怎么办?”面对这样熟悉的场景,学生有很多想法可以表达,课堂气氛活跃且热烈。又比如:在教学“我爱五星红旗”一课中,教师可以联系国庆节日过后,装饰用的小国旗被随处乱扔,导致小国旗被弄脏、被毁坏,或学校升旗组同学没有及时降旗,导致旗杆上的国旗被淋湿等常见现象,阻止学生分组讨论,看学生能否根据《国旗法》相关知识,正确指出这些常见现象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通过深挖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就是生活化教学。教师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方式落实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层层推进,逐一落实,结合每一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寻找到能够与之结合的生活事件、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鲜活的核心素养教育素材。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层面,一个是法律层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意对法律层面内容的渗透,避免教学中头重脚轻。《国旗法》相关的内容就是开展法律、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尊法守法、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和概念。法律是社会的底线,道德是社会的上线,只强调上线不明确底线,是传统德育教育表现出不切实际、难以落实、停留在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2.3通过作业设置,实现生活化运用

有效的课后作业布置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深知识理解深度的重要途径。而且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中,有效的作业布置更是提高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法宝。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摘抄、背诵,具有一定的机械性,且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实际的意义和效用。因此,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的效用,教师应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生活化运用。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会沟通交流”为例。在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正确方法,培养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对此,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要敢于表达、懂得倾听、不要相互指责。在学生对上述方法已经做到基本的掌握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生活化的作业,即与父母进行交流对话,与父母分享自己一天的学习情况,并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同时也请父母讲一讲自己的工作情况,并与学生分享自己工作中的欢乐与忧愁。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应进行适当的记录,并在下一次课程中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交流所得。

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应以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以良好的教学体系、新颖的教学视角,提升教学有效性,结合生活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培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55-56.

[2]李娟.《道德与法治》教学“释放学生潜能”教师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