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医师在线》 >> 医师在线2023年9期 >> 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与环乳晕切口切除乳管内肿物的疗效比较

医师在线2023年9期

  • 学科:
  • 刊期:
  • 收录:
  • 地区: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主编:
内容简介

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与环乳晕切口切除乳管内肿物的疗效比较

2023-09-22 11:09:27 医师在线2023年9期 周冉, 吕文月, 郭阳, 温宏伟, 杨丽丽, 江海丹, 闫美霞
资料简介

摘要: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北京 102100)摘要:目的 探究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与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乳管内肿物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06月期间我院因病理性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肿物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82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

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与环乳晕切口切除乳管内肿物的疗效比较

周冉, 吕文月, 郭阳, 温宏伟, 杨丽丽, 江海丹, 闫美霞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北京   102100)

摘要:目的 探究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与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乳管内肿物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06月期间我院因病理性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肿物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82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编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环乳晕切口切除病变部位乳管,观察组实施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切除病变部位乳管,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一年,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甲级愈合率、术后乳房对称率均优于对照组(χ2=4.11、4.51、4.50、4.13,P均<0.05),且治疗组术后瘢痕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24,P均>0.05)。

结论:相较于传统的环乳晕切口,于乳头乳晕处行放射状切口切除乳管内肿物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视野暴露清晰、切口愈合佳、术后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管内肿物; 放射状切口; 环乳晕切口; 乳头溢液

 

乳管内肿物因其病灶小,不易被触及,早期典型症状常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乳头溢液,以血性溢液居多,其次为混有血性颜色表现为淡黄色的浆性液,少数为无色浆液性溢液。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因为病理性乳头溢液而进行乳管镜检查,从而易于发现早期乳管内肿物,提高了乳管内肿物发现率。乳管内肿物大部分为良性,良性肿瘤中导管内乳头状瘤占比超90%,但其存在一定的恶变倾向,少数为恶性,恶性中以导管内癌为常见,所以,乳管内肿物一经发现,早期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为主要治疗及确诊方法。一般传统手术采取环乳晕切口,手术创伤较大,易伤及病变乳管周围其他大乳管,甚至可能影响后续哺乳,虽然环乳晕切口不易形成瘢痕,但仍可见清晰手术切口印迹。于乳头乳晕处沿病变导管走行方向行放射状切口是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如有必要可劈开部分乳头,切口长度不超过乳晕色素沉着区域,其疗效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次研究观察了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治疗乳管内肿物的疗效,并与常规的环乳晕切口治疗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因病理性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肿物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82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通过体格检查发现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肿物,并均已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82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编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组实施环乳晕切口手术治疗,后组实施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等基础性临床数据能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详细如下。

年龄:观察组32-63岁,平均(45.86±6.28)岁,41例均为单侧病例,对照组31~63岁,平均(46.08±5.97)岁,其中单侧病例40例,双侧病例1例。

纳入标准:
1.非哺乳期,2.体格检查发现单侧或者双侧乳头病理性乳头溢液,无皮肤红肿、硬结等不适,经乳管镜检查,发现溢液乳管内肿物,3.乳管镜下肿物距离乳头<5cm。4.经乳腺超声、乳腺钼靶检查未见明显恶性征象,5.患者意识清晰,无交流障碍,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就诊时处于孕期、哺乳期;2.合并皮肤红肿、可触及与乳头溢液相关的包块;3.乳腺超声、钼靶检查高度怀疑乳腺癌的;4.患者合并有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的功能障碍;5.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或言语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在乳管镜检查发现肿物后,于病变乳管注射亚甲蓝注射液以定位病变乳管,并详细记录乳管镜下肿物位置的深度以及乳管分级。患者取仰卧位,常规胸部消毒铺巾,麻醉方式选择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患者病变乳管的位置及走行方向,于乳头乳晕处做放射状切口,切口远端不超过乳晕边缘,保持切口全部长度不超出乳晕色素沉着区域。沿该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原溢液乳孔插入乳管扩张器,插入深度≥乳管内肿物深度,环乳管扩张器周围分离部分腺体组织,探及蓝染乳管,将蓝染乳管及周围少量腺体组织呈锥形切除。电刀电凝彻底止血,于切口内放置1根皮片引流条,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加压包扎。术后一月复查切口愈合、乳房对称情况,术后半年复查乳腺超声及临床查体。对照组采用环乳晕弧形切口,术前检查、麻醉方式、术后处理均与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视野暴露情况、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乳房对称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其中切口愈合评定标准为:甲级: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乙级: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视野暴露情况评定以手术时间对比,术中视野暴露清晰,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瘢痕分级:第一级:仅为颜色改变;第二级: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或增生现象;第三级:萎缩或增生现象加重,第四级:在五米以上的距离就能够有效看出。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一年,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疗效比较见表1、表2。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甲级愈合率、术后乳房对称率均优于对照组(χ2=4.11、4.51、4.50、4.13,P均<0.05),且治疗组术后瘢痕情况优于对照组(见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24,P均>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image.png

表2: 


image.png

3.  讨论 

     乳管内肿物一经发现,需早期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物性质。传统手术采用环乳晕切口手术切除彻底,于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相比,同等长度切口,视野暴露不够清晰;且易伤及周围乳腺大导管,甚至可能影响后续的哺乳,创伤较大;环乳晕切口虽然瘢痕已不明显,但仍会留有印迹(一级瘢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肿瘤发病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年轻手术患者对术后美观要求更高,虽然环乳晕切口瘢痕已不明显,但与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相比,因乳头乳晕处皮肤先天有色素沉着,且其性质属于皮肤黏膜,几乎无张力,手术切口位置隐蔽,本身就不易察觉,不但愈合时间短,而且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形成的瘢痕逐渐淡化,并不会留疤,甚至隐藏于乳晕褶皱处,切口颜色改变尤为不明显,甚至几乎看不到印迹。放射状切口沿病变乳管方向选择,术中视野暴露更清晰,更能精准切除病变部位乳管,创伤小,手术时间段,术后乳房不易塌陷,双侧对称度更高,更符合现代人对美观的要求,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乳头乳晕处放射状切口较环乳晕切口切除乳管内肿物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视野暴露清晰、切口愈合佳、术后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仲进.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70-171.

2.  杨国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J].临床医学,2010,23(12):4760-4761.

3.  刘新梅,赵国栋.乳管镜下乳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定位[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11):1182-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