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 518000摘要:德育历来受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重视,国家无论在舆论宣传还是组织领导、监督实施等方面给予学校德育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确实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腾飞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 518000
摘要:德育历来受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重视,国家无论在舆论宣传还是组织领导、监督实施等方面给予学校德育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确实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腾飞却表现出极不协调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长现状令人担忧。而这一切又受当前学校道德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假、大、空”以已成为社会弊病,他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当大家关注更多把道德教育体制及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们的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新生力量,对中学生的德育关系民族未来之大计,来不得半点闪失。倘若道德教育常常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那么我们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成功。
关键词:学校德育;学生个性;个性发展
(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弊端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成长现状却令人担忧。抢劫、勒索、殴打老师和家长、吸毒、偷盗等现象在我国的中学生群体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各种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形势令人担忧:我们的德育到底怎么了?或者,从我们的学校德育弊端可以找到原因。
一、重视社会教化,忽视个体的自我内化
社会化由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社会教化可以使主体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而个体的自我内化则可以实现从“知”到“信”(信服、信念、信仰)的提升。当前,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过多地强调社会教化对个体道德形成的影响,即依赖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等途径对个体施加影响,忽视个体自我内化在道德心理和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德育极易导致理论与行动的脱节,达不到德育目的。
二、重视道德规范的说教,忽视个体内心需要和情感的激发
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好的社会规范应该体现人的生命的内在要求,任何一个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都必须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才能有效,否则,只能产生逆反心理,并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锻炼
现实生活中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的德育的确培养了一些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行为的人。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与一般学科教育之间的区别。既然道德是实践精神,德育就不能只有精神的传授而没有精神的实践,更不能仅仅按照知识获得的多少或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
四、重视遵从意识的培养,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
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为的行为,是从内心深处自发产生的行为,而不是个体屈服于外在的某些“力”(诸如权力、群体压力等)而产生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的德育中,又的确存在着把道德片面地视为是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过多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地位和自主性发展。把学生的“听话、服从、守纪律”等视为德育追求的目标,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尊重。这种无视主体性的德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为缺少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的能力,对于一些现实问题缺乏道德思维判断能力和自我抉择能力,缺乏进取精神,缺乏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
五、注重德育形式完整性,忽视道德实践的生活性和有效性
学生们往往把思想道德课和道德修养等课程列为“最不喜爱的课程”,社会与家长往往把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滑坡归因于学校德育的失效。如何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我国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当今学校德育弊端影响下的中学生个性发展现状
青少年中学生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一、青少年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但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中学生身心发育正在进行,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善于接受社会的新潮和流行,喜欢“标新立异”地思考,但缺乏批评、鉴别、抵制的能力,更缺乏科学的理论修养。因此对社会的不正之风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常常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的强烈的不满的情绪。加之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假、大、空”给他们造成的反感,以及粗糙单薄甚至强迫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产生了抗拒的情绪,有的中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分开,没有看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没有把自己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成材联系起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在学习上探索精神不强,创新精神不够。
二、现实关切程度在不断提高,追求远大理想转向过分注重实惠
进一步考察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不难看出,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学习等已经与早先那种追求的理想远离,而是更加注重实惠,注重当前的享乐,注重生活的质量。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理想追求己经呈现出明显的自我化、现实化的倾向。在目标方向上,心无大志,得过且过,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过去的己经过去,将来还不知道怎样,唯一的是要重视现在。这种现实关切已经成为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方面。关注现实,尊重人性固然是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下的旋律,然而我们的学校德育一旦失去实效,让青少年一代过早地形成这样的个性和观念,势必会给我们社会长远的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三、过分自我的意识与不和谐人际关系导致的个性畸形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少与外界接触,人际交往甚少。而当他们穿上校服,接受集体的学校教育时,便难以对周围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同学关系不融洽、得不到期望中的关心和尊重,等等。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学校德育又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实效意义,那么他们便容易对环境产生抗拒情绪,自己也感到痛苦、失望、悲观、自卑、孤僻,甚至导致攻击行为乃至个性的畸形发展。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在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同时,希望给级教育机构能以正确合理的途径加以解决。当大家关注更多把道德教育体制及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们的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倘若道德教育常常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那么我们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愿我们能够在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以平等、理解、尊重的态度,构建起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德育实践模式,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以及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欧阳林、何昭红,《面向21世纪学校德育途径初探》载于《广西高教研究》,1999年第4期.
2.李太平,《21世纪初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对德育的影响》,载于《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3.吴登良、林倩,《关于学校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于《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0年第1期.
4.杨德广.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尖子人才[N].中国教育报,1999-11-11(3).
5.陈树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独立个性培养[Jl].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6.杨鲜兰,李太平.论个性教育[J7].湖北大学学报,1999,6.
7.刘素芬,《国外渗透式德育对我国学校德育的有益启示》,载于《福建师大学报》,
1999年第3期.
8.孙峰《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载于《辽宁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9.陈升:《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1年4期.
10.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想生活的回归》,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