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北辰300400【摘要】目的:针对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及天津市北辰医院 天津北辰300400
【摘要】目的:针对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N端前脑钠肽(NT-proBNT)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使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字】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从而引发心肌严重缺血后出现凝固性坏死,典型临床特征为胸骨部位酸痛、心悸、心慌等[1]。此疾病的治疗时间十分关键,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极有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其预后[2]。有研究指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AMI并发症发生风险,并提升治疗效果。本文就针对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抛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7.49±5.35岁,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8.84±5.7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所有患者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会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开展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如给予患者病情监护、心电图监测等,研究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建立预见性干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主治医师1名、责任护士2名。AMI患者抢救时间至关重要,因此需制定科学的抢救护理方案,综合患者现病史、既往史等基础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不良事件防御机制。尊重患者个体差异,确保患者平稳度过治疗期。AMI病情进展迅速且发病较急,因为对此疾病并不了解,从而容易出现恐惧、不安、焦虑等抑郁情绪,对患者治疗十分不利,因此需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及时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心态。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加强AMI并发症预防,心律失常为AMI常见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早晨,因此需加强病房巡视、持续进行心电图监测,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对症处理。鼓励患者适当活动,避免形成血栓。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主要从LVE、NT-proBNT两方面进行分析;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
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患者,护理前,对照组LVE、NT-proBNT指标分别为42.24±7.69%、526.77±18.71ug / L,研究组LVE、NT-proBNT指标分别为42.35±7.58%、525.96±18.62ug / L,两组患者两项指标无明显差异(t1=0.065,P1=0.949,t2=0.194,P2=0.847,P>0.05);护理后,对照组LVE、NT-proBNT指标分别为53.73±7.65%、475.52±15.76ug / L,研究组LVE、NT-proBNT指标分别为61.48±7.37%、428.12±19.36ug / L,护理后,研究组LVE指标高于对照组,NT-proBNT指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t1=4.614,P1=0.001,t2=12.009,P2=0.001,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8例)明显高于研究组5.00%(2例),对比有差异(x2=4.114,P=0.043,P<0.05)。
3讨论
AMI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病情进展十分迅速,症状比较典型,对患者健康危害极大,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AMI患者发病后除了积极对症治疗外,也需要实施有效护理干预,以提升远期疗效。既往研究指出,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可减少AMI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同时提高治疗效果。预见性护理属于现代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指对综合多项因素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以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远期预后效果[3]。
常规护理中主要是根据患者疾病发展实施护理干预,因此并不能对未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干预,所以预见性有效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对AMI实施预检性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疾病发展,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心肌和各组织器官血氧供应情况,特别是对防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显著作用,同时预见性护理还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从而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有效保证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成燕,袁余. 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2):49-51.
[2] 袁丽林,陈永佳,杨正芳,等.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和护理措施评价[J]. 健康之友,2021(14):238-239.
[3] 吴巧妹. 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2):85-87.
[4] 李敏,李锦,崔萍.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2021,45(3):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