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旭升(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刘振湖(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摘要:国家重视高职院校教育和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要通过多途径增强校企合作生命力和活力。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改进校企合作模式。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理论。关键王旭升(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
刘振湖(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国家重视高职院校教育和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要通过多途径增强校企合作生命力和活力。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改进校企合作模式。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理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技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通过政府的大力推进,已经有较多的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了广泛的深度合作,并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深度结合,满足双方发展需求。但现实合作中存在缺乏机制和制度等问题,影响利益和关系的长期保持。高职院校以教育为目的,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教育和经济有本质联系,高职院校与企业不是独立个体,而是基于社会利益的合作伙伴。
但现实合作办学中多见企业积极性低。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责任和风险也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受阻的根本原因[1]。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是有效途径。 但学校与企业合作存在很多问题,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全面性。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导致合作浅层化。
高校以办学为主,与企业合作不稳定。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政府需要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推动校企合作教育。 目前,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合作中没有明确权利和义务,在政策、制度、法规引导下未能充分合作,难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影响行业发展和创新。原因是政府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重要性,没有协调、指挥和规范作用,导致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和信息资源,不能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创新要根据情况调整,彰显特色。同时,拓展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深化与企业合作,实现专业建设与创新。 高职院校要缩小高职与产业差距,了解需求。 高职院校应培养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吸引力。
专业建设要与企业和行业需求结合,成立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专家探讨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项目要满足企业需要,构建全面、实用、先进、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特色专业和专业群组。 与企业合作时,要拓展行业头部企业如华为、360、大疆等。将头部企业优势带入校企合作中,提升办学吸引力和教学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生产和消费等领域出现了新需求、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3]。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要以“新职业教育”为抓手,培养优秀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应立足于“新职业教育”的理念,积极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以产业和企业发展为目标,创新和发展新的课程体系。专业最基本的要素是课程,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创新的核心。高校在建设特色专业时,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4],将企业需求和技术优势融入课程中,打造学院特色。
注重专业与课程之间跨界融合,即淡化专业边界,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技能人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借助企业力量,真正建设特色课程。课程内容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
校企深度合作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创新支持[5]。在合作基础上,为专业和课程提供产业和技术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新标准;解决企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享操作实践经验和案例。同时,在课程设计中整合企业骨干和技术,并将其思想、方法、视野和文化充分融入到课程中。
高职院校和企业要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企业资源可作为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将新技术新需求融入教学,实现“企业入校”。高校资源可作为企业培训、优化、就业资源,将优势应用于企业发展。
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关注。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施项目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创造力。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在现场开展专业课程和培训课程。创造一个满足多种需求的基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创造力、就业竞争力。改变实训方法,在“双师”的指导下,在真实场景和标准下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训,并在学习中探索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修改实训教材。
加强教师队伍改革,合理配置结构,创造多元化教育主体。建立内部培训,用“企业员工”标准培训教师,实行“一帮一”和“双师”认定。允许外部招聘教师,聘用科研人员、企业专家、技术工匠等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应相辅相成。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专业组织、定期工作。实现教师科研与企业项目合作交流的互通。
本文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实施产学研模式,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和专业建设基础。在合作过程中,要考虑双方利益和需求,实现共赢目标。在教改中,要以校企合作为起点和特色,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秋玉.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9):22-24+57.
[2] 李克 . 吉林省深化产教融合 : 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J].税务与经济,2018(05):103-106.
[3] 刘武周,杨柳,杨万里,黄卫 . “新职教”理念下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课程建设研究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0):4-5.
[4] 关海宁,刁小琴,李杨 . 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区域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J]. 农产品加工,2018(17):94-96+100.
[5] 刘海明 . 产教深度融合_高职院校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