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西灵山县新洲中学,广西钦州535400摘要:“三新”背景下,教师需要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认真研读新教材的内容,结合新高考中涉及到的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相结合,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优化策略有:优化历史课堂结构,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创设生活历史情境,更好导入新课内容;引领学生解广西灵山县新洲中学,广西钦州535400
摘要:“三新”背景下,教师需要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认真研读新教材的内容,结合新高考中涉及到的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相结合,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优化策略有:优化历史课堂结构,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创设生活历史情境,更好导入新课内容;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引入典型历史问题,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拓展相关历史资源,增强问题探究能力。教师基于学情落实以上策略,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三新背景;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高中历史;知识探究
在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提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因此,教师要优化设计课程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在教、学、评的有机融合中,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核心素养。过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生参与探究机会较少、渗透历史核心素养较少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当在“三新”背景下,全面融合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关键能力,更好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教育教学领域“三新”的内涵
我们通过研读相关主题文献,结合全国各大高中的教学研究和新闻报道,可以明确新时期教育教学领域的“三新”是指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标是指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完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对课程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等。对于新教材而言,统编版高中历史分为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必修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分为上下册,分别展现的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新高考是指全国很多的省份进行了高考改革,不再进行文理分科,构建的是“3+X”或“3+1+2”模式,其中“1”是指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科,由各省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的高考总成绩。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根据新课标,可以明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1]。不同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这些核心素养的内涵实施教学。
通过研读新课标与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将高中历史的关键能力总结为三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丰富的课内外资料,引领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探究,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关键能力。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的策略
(一)优化历史课堂结构,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在三新”背景下,教师需要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关键能力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方式,优化历史课堂结构,为学生留下更多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时间,创造更多的合作探究的机会。由于历史课堂时间比较短,而历史课程内容较多,为让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历史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让学生如经历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复习的学习过程。课前教师应当全面研读教材与教辅资料,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以此制作好预习学案,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进行预习。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需要通读课本和熟悉内容,提炼重点和难点,完成教案与整理知识,针对性训练,以此巩固知识[2]。教师课前熟悉学生预习情况,便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统编版必修上《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师通过研读本课的教材内容,结合纸质材料与电子资源,可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秦朝统一的相关业绩,认识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意义;认识秦朝社会矛盾爆发原因与相关农民起义,分析秦朝灭亡原因,获得相关启发。教师要在预习学案中加入重点和难点提示:重点是探究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历史意义,难点是探究秦朝创造中央集权制度原因和主要内容。本课也涉及到诸多的核心素养,如基于史料实证探究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秦朝疆域和农民起义活动。教师据此设计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基于重点与难点预习,完成预习学案与题目,以此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反馈,调整教案内容。
(二)创设生活历史情境,更好导入新课内容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直接进行新授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一些基础问题。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评价学生的预习成果基础上,运用提前准备的电子课件与微视频等资源,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相关的历史情境,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聆听,以及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实施类似教学活动,更好导入新课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例如,统编版必修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本课包含有儒释道的发展、文学意识、科技创造、中外文化交流等板块。教师可以基于书法的内容,在课堂上分别展示:龙门石刻《杨大眼造像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怀素的《自叙帖》等。基于以上内容提出:生活中你练习书法吗?以上书法作品都是谁创作的?创作于哪个时期?属于什么字体?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文化、文化灿烂,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以此导入新课教学,也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直接讲授历史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重视让学生经历历史知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好预习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历史分析与问题探究,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更好提高学生历史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哲, 金日东. 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策略[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4):217-221.
[2]王琴.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5X):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