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大健康杂志》 >> 大健康杂志2023年1期 >> 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健康杂志2023年1期

  • 学科:基础医学
  • 刊期:半月刊
  • 收录:中国期刊网
  • 地区:北京市
  • 主管单位: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天津市新华书店
  • 主编: 杨久梅
内容简介

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01 09:06:17 大健康杂志2023年1期 宋雅 周运佳 贾玉芳
资料简介

摘要: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SBAR沟通模式,观察低血糖发生情况,测定

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宋雅 周运佳 贾玉芳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SBAR沟通模式,观察低血糖发生情况,测定患者血糖水平变化,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可疑低血糖发生率47.83%与对照组52.1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4.35%显著低于对照组19.57%(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糖水平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83%vs82.6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对可疑夜间低血糖起到更好的防范效果,并帮助患者进一步稳定血糖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SBAR沟通模式;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满意度

 

糖尿病是指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紊乱疾病[1]。患者发生低血糖可能损伤大脑、诱发心肌梗死,尤其夜间低血糖难以及时发现,无法快速有效处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需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夜间护理管理[2]。常规护理干预中虽然重视血糖监测和夜间巡视,但对可疑夜间低血糖的实时处理缺乏高效对策,护理效果不佳。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作为高校信息传递模式,应用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更利于准确发现患者问题,提高医护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利于医生对患者的及时准确处理,提高护理效果[3]。为此,本次研究对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选择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为2组各46例。纳入标准:经经糖耐量、血糖、HbA1c检查确诊;符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4]相关标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合并心脑血管严重疾病患者;家族精神病遗传史或患有精神病病史患者;近期应用肾毒性药物史及相关药物过敏患者;恶性肿瘤及重度感染患者。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男/女:26/20例,年龄45-80(62.58±4.16)岁,病程1-12(4.52±1.14)年,体质量指数17.2-26.8(21.02±1.15)kg/m2;观察组男/女:24/22例,年龄48-81(62.84±4.22)岁,病程1-13(4.74±1.18)年,体质量指数17.7-26.2(21.15±1.1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饮食管理等,每天定时测量血糖,对于晚上7点餐后2h血糖<6mmol/L患者,纳入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向值班医生口头报告血糖低的原因,医生通过查看患者血糖数值变化,进行用药调整,并在夜间11点再次测量血糖,评估是否需要夜间加测。

1.2.2 观察组 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SBAR沟通模式,如下:①组建护理小组,组建SBAR护理小组,由医生、护士组成,接受SBAR沟通模式、糖尿病及低血糖等相关培训,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高效的应对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完成SBAR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并可依据依据患者个性化特征展开护理对策。②SBAR交接单设计,设计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SBAR交接单,由医生、护士等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护理记录及科室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依据SBAR的流程与要求完成交接单的制作,并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充分掌握SBAR交接单的填写和报告;SBAR交接单由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四个步骤组成,S内容为患者基本信息及晚餐后2h血糖值,B为疾病类型、低血糖次数、肝肾功能及胰岛素使用情况,A为可能原因、典型症状和不典型症状,R为医护交接班的饮食、胰岛素、安全隐患建议,护护交接班的血糖监测、饮食指导、血糖监测及夜间巡视等。③SBAR交接单应用,对于晚上7点餐后2h血糖<6mmol/L患者,采用SBAR交接单进行评估,并汇报给医生,作为医生指导用药和血糖监测的参考依据;夜间11点再次测量血糖后,医生填写数值,与夜班护理人员进行交接,注意意外情况的预防。④护理对策,及时分析导致患者可疑低血糖及低血糖的原因,是否出现自行减少进食、过度运动、作息不规律等,需针对性展开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认识到饮食、运动、作息与病情的密切关联,鼓励患者科学进食和运动,建立规律作息;对于食欲欠佳患者,需及时报告患者进食情况,作为调整胰岛素用量的建议;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容易出现意外事故,需加强跌倒预防指导,必要时增加巡视频次。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低血糖发生情况,包含可疑低血糖(晚餐后2h血糖<6mmol/L)、低血糖(血糖<3.9mmol/L)。

1.3.2 测定患者护理前、护理后血糖水平变化:电子血糖仪测定指端毛细血管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

1.3.3 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采取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进行评价,满意度=(非常满意例+一般满意例)/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4.0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333.png)表示。计数资料以c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可疑低血糖发生率47.83%与对照组52.1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4.35%显著低于对照组19.57%(P<0.05)。

表1 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n(%)]

202306036353.png


 

2.2 两组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分析表2可知,护理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著更低(P<0.05)。

表2 两组血糖水平变化比较(mmol/L,333.png

202306031549.png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析表3可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83%vs82.61%,P<0.05)。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02306031742.png

202306031522.png

 

3 讨论

虽然糖尿病患者早期无症状或轻度症状,但若未能有效稳定控制血糖水平,会导致多系统损害,肾、心脏、血管等慢性进行性病变,引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危及生命安全[5]。糖尿病患者需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管理稳定血糖,但在降糖管理中可能因患者个性化差异,出现药物不合理、过度控制饮食、过度运动等,容易引发低血糖,轻则导致言语不清、思维迟钝,重者全身抽筋,昏迷死亡,因此需重视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可靠防范[6-8]。常规护理中虽然重视对患者的血糖监测和护理管理,但由于引起低血糖的因素较多,患者的信息和风险因素多且复杂,导致在交接班中,难以进行全面交流,甚至出现错误汇报情况,不利于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和及时处理[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4.35%显著低于对照组19.57%,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糖水平显著更低,提示SBAR沟通模式可有效防范低血糖发生,并利于患者维持相对稳定的血糖水平。与张颖[11]结果“实施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相近。SBAR沟通模式作为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能够促使医护人员之间快速准确传递信息,提高交接工作的规范性,改进交接内容和形式,避免交接内容不全面,提高护理质量[12-13]。由医生、护理人员全面参与到SBAR交接单设计和应用中,并依据科室患者的特征进行调整,可及时发现患者出现可疑低血糖及低血糖的因素,准确进行准确、清晰、无遗漏完成医护间、护护间的信息传达,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并展开针对性护理管理,利于患者血糖稳定[1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83%vs82.61%),提示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SBAR沟通模式促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有据可依,增加护理主动性,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利于护患信任度的建立,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SBAR沟通模式应用在糖尿病患者中可提高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的效果,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稳定血糖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文静.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防范低血糖事件中的应用研究[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2):257-260.

[2]包頔,余杭青,程正楠,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感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775-3780.

[3]徐彩红,李小红,吴红霞,等. 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20,16(2):封3.

[4]李洋菂,李旭娟. 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2):1699-1700.

[5]李冉,刘军豪,陈慧玲. 5E护理管理模式配合人文关怀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效能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25-28.

[6]盛彩娟,韩辰宇,谢建芳.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护理管理新模式对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1,45(6):997-999.

[7]朱晓晨. 共情护理结合SBAR沟通系统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及遵医行为影响[J]. 妇幼护理,2022,2(14):3205-3208.

[8]张晞. 基于IMPACT模式的护理管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居家休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238-241.

[9]李双,陈雨晴,胡旭,等.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感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661-2668.

[10]张彦,董颖. 微信结合SBAR沟通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健康教育掌握情况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1,45(3):504,封3.

[11]张颖,马慧珍,容丹. 沟通工具与强化观察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2):54-56.

[12]黄素俭,黄小娟,陈碧玲,等. 问题导引-目标链接式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者低血糖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6):2434-2436.

[13]张斌蓉,童宇平. SBAR沟通模式改善急诊留观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的效果[J]. 护理研究,2022,36(23):4281-4286.

[14]文霞,苏英凤,陈爱梅,等. SBAR沟通模式对护理人员临床评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