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医药卫生 >> 中西医结合 >> 《中国结合医学》 >> 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检测及临床意义

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4期

  • 学科:中西医结合
  • 刊期:月刊
  • 收录:中国期刊网
  • 地区:北京市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主编: 陈可冀
内容简介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1-4928/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0415,邮发代号:82-825。办刊宗旨:坚持预防为主,把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降低误诊率,从宏观的误诊学所涉及的医学、哲学、社会学范畴到误诊规律的研究,从单病种误诊标准的制定到临床实践中的理性认识及探索,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服务是本刊的唯一宗旨。

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检测及临床意义

2023-06-02 09:06:24 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4期 崔译文 冯凡 刘丹
资料简介

摘要:

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女性,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28例)及宫颈癌(22例)3组,所有对象均接受阴道分泌物采集,对阴道菌群

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检测及临床意义

崔译文 冯凡 刘丹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女性,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28例)及宫颈癌(22例)3组,所有对象均接受阴道分泌物采集,对阴道菌群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LA、CLE、LE阳性率对比,3组无明显差异(P>0.05),PH、H2O2阳性率对比,3组存在明显差异,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健康组(P<0.05);PH、H2O2出现异常会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风险增加;SLA、CLE、LE、PH、H2O2异常者,阴道乳酸杆菌属菌群明显降低,特别是SLA异常者,表现更为明显,加德纳菌属比例明显升高,CLE异常者加德纳菌属升高表现更为明显。结论:阴道菌群分布发生异常改变会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病风险,女性应重视阴道菌群检测,确保阴道菌群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降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病率。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阴道菌群检测;临床意义

宫颈癌是女性群体高发的一种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据相关资料统计[1],全世界每年宫颈癌新增病历已经达到50万左右,死亡人数达到30万以上,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中宫颈癌分别居于第2位和第4位,给女性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宫颈癌危害比较大,研究表明,在病情早期接受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愈后效果。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宫颈癌前病变,如果尽早诊治患者可能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发展到宫颈癌。临床研究认为,宫颈癌患病和乳酸杆菌有着密切的关系,乳酸杆菌是阴道中比较多的一种菌种,在阴道内环境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2]。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内菌群数量、种类相互制约、依赖,使阴道内环境维持在稳定状态,达到自净效果,但长时间吸烟、高危型HPV感染、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出现长时间、持续性感染,阴道菌群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发生癌变[3]。本研究特收集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女性,对健康组者、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阴道菌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女性,所有女性均在我院接受TCT、阴道镜、病理学、HPV等检查,确认无宫颈病变和病变类型,性生活史2年以上,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子宫切除史,近半月接受阴道冲洗用药、抗生素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全身性感染、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沟通认知障碍及配合度比较差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3组,健康组(30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42.0±3.2)岁;12例未婚,18例已婚;18例未绝经,12例绝经;文化程度:11例为小学学历,17例为初高中学历,12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宫颈上皮内瘤变组(28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5±3.3)岁;12例未婚,16例已婚;18例未绝经,10例绝经;文化程度:10例为小学学历,16例为初高中学历,12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宫颈癌(22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1.5±3.0)岁;8例未婚,14例已婚;15例未绝经,7例绝经;文化程度:7例为小学学历,9例为初高中学历,6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所有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对象将外阴清洁干净后,让宫颈充分暴露,使用无菌棉拭子在所有对象子宫颈口、粘膜交界位置旋转3圈(逆时针),停留时间保持在10s左右,采集阴道分泌物,保存于无菌塑料软管,加入生理盐水3ml,充分混合后送至实验室,对阴道微环境因子进行检查,观察3组对象,阴道清洁度(CLE)、过氧化氢(H2O2)、阴道酸碱度(pH)、唾液酸苷酶(SNA)、白细胞酯酶(LE)。对分泌物中DNA进行提取,通过PCR基因扩增仪、V3~V4通用引物扩增V3~V4基因,DNA纯化对PCR产物进行回收,检测试剂盒选用Qubit2.0RNA,对回收RNA样本进行精准定量。PCR产物浓度调整为20pmol均匀混合后进行Illumina测序。分析3组阴道菌群、微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阴道微环境因子阳性率分析

SLA、CLE、LE阳性率对比,3组无明显差异(P>0.05),PH、H2O2阳性率对比,3组存在明显差异,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健康组(P<0.05),详细数据如下表1。

表13组阴道微环境因子阳性率分析

202306031479.png


2.2Logistic回归分析

PH、H2O2出现异常会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风险增加,详细数据如下表2。

表2Logistic回归分析

202306034475.png


2.3宫颈病变和宫颈正常女性阴道菌群分析

SLA、CLE、LE、PH、H2O2异常者,阴道乳酸杆菌属菌群明显降低,特别是SLA异常者,表现更为明显,加德纳菌属比例明显升高,CLE异常者加德纳菌属升高表现更为明显,详细数据如下表2。

表2宫颈病变和宫颈正常女性阴道菌群分析

202306033748.png

202306033554.png

3讨论

据相关资料统计[4],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患者人数达到13.15万,死亡人数达到5.3万人。临床研究表明,宫颈癌发病原因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育龄女性群体,感染HPV机率比较高。正常情况下阴道免疫系统可以将病毒清除干净,但部分女性群体免疫力比较差,阴道微生物失调,导致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最终演变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5]。相较于健康女性群体,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基因表达水平出现异常改变,阴道微生态也会随之改变。阴道局部免疫系统、正常阴道菌群、阴道解剖结构、机体内分泌系统构成阴道微生态系统,阴道微生态在动态平衡状态下,可以避免生殖道感染,但是一旦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宫颈病变[6]。本研究观察发现,SLA、CLE、LE阳性率对比,3组无明显差异(P>0.05),PH、H2O2阳性率对比,3组存在明显差异,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健康组(P<0.05);PH、H2O2出现异常会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风险增加;分析其原因,弱碱性环境更有利于HPV生存、繁殖,当阴道PH值上升,就会导致HPV感染风险增加,或者加重HPV感染。H2O2催化作用对HPV定植、HPV生长具有阻碍作用,因此,当H2O2下降时,HPV感染风险就会随之上升。阴道微生态在正常状态时,阴道菌群中乳酸杆菌为优势菌[7]。

临床研究表明[8],在阴道酸环境维持中乳酸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健康阴道中乳杆菌在阴道上皮紧密黏附,从而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产生细胞壁肽聚糖,细胞外多聚糖等特异性代谢产物,在阴道中形成生物被膜,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对阴道微生态产生侵害。且乳酸杆菌还能起到细胞毒性干预作用、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及细胞菌群调节作用,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刺激作用,促使其分泌免疫因子,提升机体免疫应答效率,通过H2O2、乳酸、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细菌素、细菌素样物质及其他多种代谢产物对致病菌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达到抗肿瘤效果,通过对阴道免疫系统进行调节,还能降低阴道炎症,让阴道菌群维持在平衡状态,避免HPV感染[9]。研究表明[10],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消退均和阴道微生物组成、乳杆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观察发现,SLA、CLE、LE、PH、H2O2异常者,阴道乳酸杆菌属菌群明显降低,特别是SLA异常者,表现更为明显,加德纳菌属比例明显升高,CLE异常者加德纳菌属升高表现更为明显。结果可见,阴道微环境因子异常会对阴道菌群聚集性、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和正常女性群体相比,阴道微环境因子异常患者阴道菌群种类更多,乳酸杆菌优势菌比例明显下降,出现嗜胨菌属、加德纳菌属、奇异菌属、普氏菌属、纤毛菌属。近年来,女性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阴道微生态和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关于阴道微生态和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临床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因抽取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准确性还有待提升,后续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提升研究结果准确性,从而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预防提供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阴道菌群分布发生异常改变会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病风险,女性应重视阴道菌群检测,尽早发现阴道微生态改变,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将阴道微生态维持在平衡稳定的状态,从而预防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保护女性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吴雪燕,周遵伦,张梅.阴道微环境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21,45(2):191-193.

[2]黄以吉,陶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与宫颈局部免疫功能改变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1,8(12):5-7.

[3]王升科,王冬冬,赵福杰.细菌性阴道病与HPV感染、宫颈癌前上皮内瘤变及宫颈浸润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58-1361.

[4]田野,潘宇,曹明杰.100例女性阴道微生态多样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分析及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性科学,2022,31(7):67-71.

[5]刘娟,杨丽.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后的病原菌分布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7):1934-1938.

[6]赵婧,赵雪楠,任雪慧,等.阴道微环境失衡与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16):85-86.

[7]安娜,段颜,杨鑫鑫,等.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阴道微环境平衡和HPV感染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1):104-108.

[8]李园园,江涛,计德英.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物改变和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表达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1):69-71.

[9]曾江忠,周正,林丽,等.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6):716-718.

[10]张鹏玲.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环境因子与阴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0):3617-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