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医药卫生 >> 中西医结合 >> 《中国结合医学》 >> 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6期 >> 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6期

  • 学科:
  • 刊期:
  • 收录:
  • 地区: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主编:
内容简介

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23-07-26 03:07:47 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6期 郑小春
资料简介

摘要:

武夷山市立医院康复科福建 武夷山354300【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56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采用电针结合甲钴胺片剂口服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对两

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郑小春

武夷山市立医院康复科 福建 武夷山354300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56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采用电针结合甲钴胺片剂口服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后,其功能评分、肌电参数、免疫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可有效改善其面部神经功能,提升其免疫功能,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

【关键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温针灸;甲钴胺;穴位注射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因各种原因引起面神经的病变,导致患侧表情肌瘫痪。根据发病的时间可将周围性面瘫分为四期:即发病1-5天为急性期,发病8-15天为静止期,发病15天以上为恢复期,发病2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1]。其常见症状有眼睑闭合无力:闭眼时眼睛的一部分常露在外面,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漏气:表现为嘴巴歪向健侧,常流口水;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正常人鼻翼两侧至嘴角两侧会出现一道沟,而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患侧没有鼻唇沟或鼻唇沟很浅;额纹消失:抬头时患侧不会出现抬头纹;耳后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皮肤感觉迟钝[2]。面瘫发病7天后用电针测试,电针接线太阳-阳白一组,地仓-下关一组,用疏密波,面部的牵拉状态可以反应损伤的程度,如果面部完全没有牵拉,为难治性面瘫。且难治性面瘫疗程一般在3-4个月,前10次可以连续治疗,10次后可以一周治疗2-3次,多数患者在治疗3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电针的牵拉,说明神经开始恢复。因此,需对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有效治疗方法。本文研究了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具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于2022.02-2023.02月1年内门诊就诊的56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4.37±2.54岁;左侧10例,右侧18例)和观察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4.41±2.62岁;左侧11例,右侧17例)。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符合《神经学》中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单侧发病;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肝肾肺疾病者;合并面肌痉挛、癫痫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电针结合甲钴胺片剂口服治疗:发病7d后采用电针治疗,选择牵正、迎香、合谷(双侧)、承浆、翳风、阳白、颊车、太阳等穴位,采用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通过KWD-808Ⅰ型脉冲电疗仪,设置1.2Hz-3Hz连续波,时间20min,1次/d,持续治疗3个月;甲钴胺片剂(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0,规格0.5mg/片)口服治疗,0.5mg/次,3次/d,持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针灸取穴:患侧太阳、阳白、攒竹、地仓透颊车、下关、巨髎、迎香、风池,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其中,太阳、下关、足三里用温针灸。甲钴胺注射液(卫才(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4048,规格 1ml:0.5mg)穴位注射治疗,选取穴位:太阳和地仓,各注射0.5ml,隔天一次。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包括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包括五部分,每部分按1-5分计分,总分25分,分数越高,躯体功能越好)、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DIS,包括五部分,每部分按1-6分计分,总分30分,分数越低,社会功能越好)、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包括10个评估项目,每项按0-3分计分,总分30分,分数越低,面神经功能越好);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仪检测患者表面肌电参数,计算额肌群、颊肌群的均方根(RMS)值,RMS 值越小提示恢复越差。检测患者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对两组免疫指标进行对比,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包括失眠、口干、针孔出血。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使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结果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FDIP为(20.96±4.17)分、FDIS为(7.56±2.45)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为(2.12±1.23)分;对照组FDIP为(18.25±4.41)分、FDIS为(12.65±3.74)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为(6.45±2.42)分。观察组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3,P=0.022;t=6.024,P=0.001;t=8.440,P=0.001)。

2.2两组肌电参数对比

观察组颊肌群sEMG为(0.78±0.15)、额肌群sEMG为(0.80±0.17)、口轮匝肌CMAP为(2.25±0.47)mV、眼轮匝肌CMAP为(2.06±0.49)mV;对照组颊肌群sEMG为(0.66±0.22)、额肌群sEMG为(0.66±0.16)、口轮匝肌CMAP为(1.93±0.54)mV、眼轮匝肌CMAP为(1.77±0.46)mV。观察组肌电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5,P=0.021;t=3.173,P=0.003;t=2.365,P=0.022;t=2.283,P=0.026)。

2.3两组免疫指标对比

观察组IgA为(3.05±0.85)g/L、IgM为(2.53±0.85)g/L、IgG为(11.22±2.83)g/L;对照组IgA为(4.03±0.96)g/L、IgM为(3.44±0.91)g/L、IgG为(13.35±3.16)g/L。观察组免疫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44,P=0.001;t=3.867,P=0.001;t=2.657,P=0.010)。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失眠1例、口干1例、针孔出血0例,发生率为2(7.14%);对照组失眠4例、口干3例、针孔出血1例,发生率为8(28.5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83,P=0.036)。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根据病因是否明确分为2种类型:特发性周围性面瘫,病因未知;继发性周围性面瘫,病因明确:感染:带状疱疹感染面神经的一条分支即膝状神经节,则会出现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肿瘤:肿瘤的压迫会导致面神经麻痹,出现周围性面瘫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部分患者,会在发病后出现以周围性面瘫症状为主的临床症状。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也可以出现并发症即周围性面瘫[3]。周围性面瘫作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1年发病率约0.2%,近年来其发病呈逐年递增趋势,年龄及性别无明显差异,单侧为主[4]。因此,需对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方法。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功能评分、肌电参数、免疫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能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提升其免疫功能,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面瘫多因人体过度疲劳,脉络空虚,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从而影响面部气血运行,经络失和,导致口眼歪斜。且难治性面瘫大多为素体虚弱,风中面部经络所至,治疗疗程较长,如果长期用电针,有可能会诱发面肌痉挛,甚至出现倒错的现象[5]。温针灸是指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6]。温针灸有温经通络的作用,同时加强了针刺效应,宜早用。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甚至可达到完全治愈。相对于其他治疗操作简单。相对于药物治疗经济安全,一般除了针刺局部淤青,无其他风险。副作用少,除了局部疼痛外,无其他副作用[7]。而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本品比氰钴胺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氰钴胺强;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使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轴突骨架蛋白的运输正常化[8];对药物引起的神经退变,如阿霉素、丙烯酰胺、长春新碱引起的小鼠轴突退变及自发高血压大鼠神经疾病,具有抑制作用;能使延迟的神经轴突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通过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终板电位诱导,使饲以胆碱缺乏饲料大鼠的脑内乙酰胆碱恢复到正常水平。体外研究表明,甲钴胺可促进培养的大鼠组织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其还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局部穴位注射效果优佳[9]。因此,两者联合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促进其康复。

综上所述,对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结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能有效改善其面部神经功能,提升其免疫功能,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妙.不同时机采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24):38-40.

[2]袁冬青.温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02):15-18.

[3]汤红.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03):116-118.

[4]黄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6):2992-2994..

[5]建江岩.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对患者表面肌电图与咀嚼功能的影响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7):2921-2923.

[6]张加英,戴丽娟,王淑兰,等.翳风穴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急性期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07):1241-1243.

[7]冯静仪,张志文,老锦雄.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22,50(09):80-83.

[8]许毅克.透刺经筋法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02):329-332.

[9]王芳.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0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