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进展性脑梗死(PIS)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PIS组(40例)、非PIS组(40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 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进展性脑梗死(PIS)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PIS组(40例)、非PIS组(40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hsCRP水平,对PIS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PIS组患者与非PIS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IS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PIS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S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的机率(55.00%、75.00%、80.00%)均显著高于非PIS组患者的机率(32.50%、35.00%、5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和hsCRP均为P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监测hsCRP水平能够预判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监测和治疗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
近年来,A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1]。进展性脑梗死又称加重性脑梗死,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急性脑梗死的严重临床亚型。患者发病后48~72 h,虽经临床治疗,病情仍呈进行性或阶梯性加重,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损害和恶化,可占急性脑梗死的20%~40%[2]。进行性脑梗死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适当,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进展性脑梗死临床治愈率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高[3]。进展性脑梗死是多种致病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系列变化,凝血、纤溶异常、炎症反应、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进行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进展性脑梗死的程度反映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生率和进展情况[4]。PIS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寻找相关的实验室指标来预测PIS,以便尽快干预PIS高危人群,改善其预后非常重要[5]。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属于一种典型的炎症因子,可经多种方式对机体引发炎症反应,且有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升高,而其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升高更为明显。本研究对我院接诊的PIS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检测,与非PIS和健康体检者的hsCRP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其与PIS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PIS组(40例)、非PIS组(40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PIS组男女比例23:17,年龄41~63岁,平均年龄(52.02±11.13)岁;吸烟史25例,饮酒史16例。非PIS组男女比例24:16,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2.72±11.08)岁;吸烟史27例,饮酒史14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5:15,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1.86±11.22)岁;吸烟史23例,饮酒史15例。三组参与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和饮酒史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PIS诊断标准[6]:①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持续加重,甚至恶化;②患者发病的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
患者的纳入标准:①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②患者影像学检查后,排除颅内出血;③患者发病后的72h内,临床症状表现为加重,甚至恶化,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④患者、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患者的排除标准:①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超过24h;②患者存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代谢性脑病或短暂性脑缺血等情况;③患者入院后,接受血管内治疗,如动脉取栓、静脉溶栓等;④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1.2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其年龄、性别、病程等,同时询问患者既往是否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是否存在吸烟、饮酒等嗜好,在患者入院的次日清晨,采取其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查,选择免疫比浊法对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测定,试剂盒由宁波普瑞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的hsCRP水平,同时对PIS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PIS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hsCRP水平比较分析:PIS组患者与非PIS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IS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PIS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hsCRP水平(±s,m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非PIS组比较,*P<0.05。
2.2PIS的单因素分析:PIS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的机率(55.00%、75.00%、80.00%)均显著高于非PIS组患者的机率(32.50%、35.00%、5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IS的单因素分析[n(%)]
2.3PIS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脂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和hsCRP均为P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PIS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3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7]。同时进展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临床常见且严重的亚型,占脑梗死患者的33%左右。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在患者发病48~72小时内,主要与脑缺血加重有关,而迟发性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在患者发病后3 ~ 7天,主要与全身原因、并发症有关[8]。进展性脑梗死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此病。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9]。
hsCRP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的时相蛋白,由激活的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肝细胞的刺激下合成,感染和组织损伤时hsCRP浓度明显升高[10]。而且在炎症水平较低时,hsCRP能较好地反映炎症的存在。脑梗死时,患者的脑细胞溶解,释放hsCRP使其水平升高。此外hsCRP在体内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hsCRP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沉积在血管内皮组织中,破坏脑血管内膜,导致斑块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促进血栓形成,加重脑损伤[11~12]。因此,hsCRP被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炎症反应标志物,是一种促炎因子,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脑梗死的形成和发展均与持续、反复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越严重,hsCRP水平越高[13]。
脑梗死患者血液中释放hsCRP,与脂蛋白结合形成不稳定斑块,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最终形成PIS[14]。研究表明,hsCRP水平与PI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高hsCRP水平会增加PIS的发生率疾病风险[15]。本研究对我院接诊的PIS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检测,与非PIS和健康体检者的hs-CRP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其与PIS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结果显示,PIS患者与非PIS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体检者,且PIS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PIS患者;PIS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的几率(55.00%、75.00%、80.00%)均显著高于非PIS患者的几率(32.50%、35.00%、55.00%);高脂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和hsCRP均为P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上研究结果说明,hsCRP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脑梗死的变化程度有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hsCRP含量在急性脑梗死中升高,尤其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中升高。hsCRP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监测因素,可及时预测脑梗死患者的发展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监测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军.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应用[J]. 中外医疗,2021,40(9):31-33.
[2]任爱琨,王勇,孙艳霞,等. Hcy、Hs-CRP、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 医药前沿,2019,9(8):110-112.
[3]陈建华,吴广生,邱鸿威.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急性脑梗死的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2):214-215.
[4]鲁礼明,吴艳丽,张洪欣,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价值[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7):94-98.
[5]李宏锦,于海洋,周学军,等. 进展性脑梗死与血压晨峰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医学综述,2022,28(6):1229-1233.
[6]李博,李飞,冯秀龙,等. 进展性脑梗死与头颈CT血管成像血管狭窄及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2,38(1):14-17,46.
[7]荀警杰.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3):8-11.
[8]王璐,张会. 血栓弹力图数值联合凝血功能指标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预测价值分析[J]. 医药前沿,2022,12(26):69-71.
[9] 贾传燕.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研究综述[J]. 健康大视野,2021,27(9):298.
[10]张丹丹,徐海龙,杨柳.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SAA、IL-18水平变化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3):398-400.
[11] 陈晓娟. 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2(2):17-20.
[12]张海东.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预后的临床研究[J]. 健康大视野,2021,7(23):17.
[13] 付立臣. 探讨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J]. 康颐,2021(14):268.
[14] 潘桂芝,韩升. 凝血相关检验及炎症因子表达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7):59.
[15] 刘杰,王保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21,27(22):4486-4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