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导航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3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3期

  • 学科:临床医学
  • 刊期:半月刊
  • 收录:中国期刊网
  • 地区:北京市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主编: 吴明江
内容简介
1986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刊物之一, 2002年全面改版,彩色印刷。面向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宗旨,及时报道中华医学会及其各专科分会、地方医学会的工作动态,以及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前沿进展,同时关注交叉、边缘、疑难医学话题和医学人文,致力于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2023-06-15 11:06:34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3期 梁芳
资料简介

摘要: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目的: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并对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文章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过程中的灵敏程度、特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梁芳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目的: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并对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文章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过程中的灵敏程度、特异度以及检查的精准程度进行汇总及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上述方式进行检查诊断结果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人数有41例,剩余患者未发现存在该类疾病,且两种诊断方式呈现的灵敏性、特异度以及精准程度存在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上研究方式及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方式对患有颅内脑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相当,其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较高,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在脑动脉管壁上形成的异常膨出的现象,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它是继脑梗死和高压性脑出血后的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特别是40~60岁的中年妇女中的发病率更高。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主要表现在血管炎、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现象,部分患者在患病后还会表现出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大汗淋漓等的症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经济实惠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检查中。为进一步对该种诊断方式进行观察,本文选取69例该类型的患者进行诊断研究。详细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9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有34例,女性患者人数有35例,患者年龄在28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44.25±6.12)岁。在对两组患者选取的过程中,需确保患者符合本次研究诊断的标准,确保患者存在的恶心、呕吐、头疼的症状符合研究的要求,确保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对于存在检查紧急、精神异常、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不配合检查的人员排除。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均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且患者基本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小,可确保本次研究的可靠程度。

1.2方法

1.2.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该检查使用飞利浦256系列激素CT设备,主要技术指标:120kV的管压,80~100mA,螺杆间距0.65:1,层厚度1mm,间距0.625;首先做横扫,对整个头部进行扫查,加强检查时使用碘海醇注射液作对比,以高压针管注入,以4.0-4.5mm/s的速率,剂量80-100mm,浓度350mg/ml;采用智能追踪方法进行了扫描起始时刻的选择,选择了升主动脉作为主要的检测目标,采用150HU的临界值和15~20秒的延迟;在完成扫描后,将每一层的原始资料拆薄,并将其传输给工作站,进行体积重现、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射(MIP)等,以获取肿瘤大小、位置、形态等影像。

1.2.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数码平面C形机械臂Innova3100-IQ血管造影,采用传统的股动脉导管插入术,以碘海醇注射器作对比剂对比剂,对病人进行了内底动脉和脊动脉造影。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以及诊断的情况进行汇总及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在这一次的观察和研究中,笔者使用了SPSS25.0作为数据统计分析工具,通过t检验对比两组诊断后的差异,并明确两组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以从数据层面获得有效的量化解释,以验证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二、结果

2.1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检出率的比较上存在的差异较小,且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检出率的比较(例)

image.png


 

2.2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诊断情况的数据上存在的差异较小,且P>0.05,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诊断情况比较(%)

image.png


 

三、结论

颅内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的位置主要发生在颅内动脉,一旦发生该疾病,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从而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健康[1]。目前,多层螺旋CT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诊断方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也是对该类型疾病患者检查和诊断的常用手段之一,它的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图像清晰。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有时间限制和创伤性的检查,很容易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可能存在假阳性等的现象,由于上述的缺陷和容易导致患者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因此,寻找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检查效果相辅相成的诊断方法十分必要。

在本次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灵敏度、特异度和精确度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相比较均未见显著性,与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相近,说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度和精确度均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且该种诊断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进而强化患者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2]。其原因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成像是将适当的造影液注入病人的头、颈、脑后,快速地对病人的头颅进行快速的扫描,从而获得更详细的三维数据,同时,还可以对病人的血管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从而更好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技术适用范围广,对于临床症状严重、年龄大、不能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的患者均有较大的适应性,且该种检测方式的操作简单、费用低[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率略高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但其操作难度大,耗时多,有些病人无法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不足,对于患者的检查及诊断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其灵敏度、特异度和精确度都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对该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应对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方式进行大力的推荐和应用,尽早发现患者患病的情况,为该类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王辉.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效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7):3.

[2]李强,岳军艳,吴清武,等.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应用优越性[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1,42(4):4.

[3]唐运军,韦典君,卢忠武.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