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孝感432900【摘要】目的:本文分析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对孕妇产程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择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50例产妇,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和新生儿状态。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率高达86.67%,新生儿窘迫和窒息率为4.00%和2.67%,且产程时间和疼痛程度均明显优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 孝感432900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对孕妇产程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择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50例产妇,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和新生儿状态。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率高达86.67%,新生儿窘迫和窒息率为4.00%和2.67%,且产程时间和疼痛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妇疼痛程度和新生儿窒息情况,且不会增加产后出血量,安全性高,对改善分娩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推广并实施。
【关键词】孕妇产程;新生儿情况;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
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疼痛是由于产妇盆底组织撕裂、宫缩、宫颈扩张、胎儿位置和大小及产妇的产道等因素所导致,若疼痛剧烈,可能导致胎儿窘迫等不良结局,不利于母婴健康【1】。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无痛分娩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分娩技术,对产妇进行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可最大限度减轻分娩疼痛,有助于分娩顺利进行【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50例产妇,根据产妇意愿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分娩)和实验组(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产妇均头位、单胎妊娠,无分娩经验,且主动尝试经阴分娩,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且自愿配合,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加研究,能够积极配合分娩护理指导,以上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参照组:采用自然分娩,不给予镇痛措施,通过健康宣教提高产妇对分娩过程的了解,注意安抚产妇的焦虑情绪,并作生产指导,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及胎心等,根据产妇分娩实际情疼痛情况可进行呼吸减痛法、分娩球应用、音乐疗法等,若发生出血、难产等应及时实施会阴侧切或转为剖宫产。
1.2.3研究组:
采取连续硬膜外阻滞方式实施分娩镇痛,方法如下:待产妇宫口打开之后进入产房,帮助产妇调整体位,取左侧卧位呈屈膝状,当宫颈打开3cm时,定位硬膜外腔穿刺部位L3-L4,头向置管深度为3-5cm。导管回抽无血然后向硬膜外管推入10ml小剂量1.5g/L罗哌卡因,将阻滞平面控制为T10以下以缓解宫缩疼痛,固定导管20min后泵入药物混合液(50ml生理盐水+100mg罗哌卡因+0.1mg芬太尼),泵速5-7mL/h维持量2-4mL/h,如产妇疼痛不减轻,则增加药物剂量增加,每次增加2-5ml,每20min酌情调整剂量,待宫口完全打开即可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和疼痛程度以及自然分娩率和新生儿状态。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24.0 软件进行研究结果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100%)]表示,行x²检验。若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2. 结果
3.讨论
分娩过程中剧烈的疼痛,不仅会导致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增加产妇的恐惧感,还容易引发应激反应,不利于婴儿的顺利娩出,分娩难度增加【3】。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分娩过程的疼痛感受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损伤小、简单易操作、比较受妇产科医生的推荐和首选【4】。
此次研究中使用的罗哌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于产妇神经系统以及心脏的影响小,能够有效的组织感觉神经的纤维运动,降低神经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与芬太尼联合用药,能够发挥出协同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镇痛的效果,同时其能够有效的避免产妇出现由于换气过度等原因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的情况,避免产妇由于宫缩过度换气导致新生儿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
综上,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妇疼痛程度和新生儿窒息情况,且不会增加产后出血量,安全性高,对改善分娩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推广并实施。
参考文献
[1]郭剑蕾.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对无痛分娩的镇痛分析及产程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0):1543-1544.
[2]王丽.谈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的应用[J].医学研究,2020,002(02):45.
[3]祁亚莉.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的实施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019(099):193-194.
[4]周伟,魏朵朵.无痛分娩实施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