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西贺州市八步龙山小学 ,广西贺州542899摘要: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总是习惯于关注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小说广西贺州市八步龙山小学 ,广西贺州542899
摘要: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总是习惯于关注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人物。事实上,小说这种文体主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众多艺术形象中最重要的形象。不是故事情节造就了人物,而是人物演绎了故事情节。人物才是小说中的灵魂,不管是环境描写还是情节演绎,最终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在古典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才能让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引领学生领悟小说的主旨,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文化人”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融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堂上;指导学生;初步阅读;四大名著法
1 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塑造方法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千姿百态,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或轻描淡写地勾勒,或浓墨重彩地细描;或正面直接刻画,或侧面烘托。不管哪种刻画方法,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解读,都需要学生透过文本表层走向文本深处,从而更深入地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1用好补白法,人物形象细感知
“话说三分,点到为止”是古典小说中惯用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即通常所说的“留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留白”处进行补白,这样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
例如,在《红楼梦》“刘姥姥逛大观园”这一章节中,刘姥姥的搞笑言行逗笑了全场:“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每个人物的笑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既符合人物个性,又展露了人物的内心。细细品味,发现原著中并没有写薛宝钗的表情,那她到底是笑了还是没笑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补白。学生经过回读、推敲后发现,也许薛宝钗是笑不出来,她或许从刘姥姥的逗笑言行中感受到的不是可笑,而是心凉。刘姥姥一个贫苦人家的老人,为了生计甘当笑料,她是通透世故的,生活的艰难让她知道面子绝没有里子重要。从她的身上,宝钗想到了自己:父亲早亡,哥哥不成器,自己不得不为母亲分忧,为哥哥思虑。他们一家人寄人篱下,虽然家境超过刘姥姥,但心理上并不好受。因此,当她看到刘姥姥拉下老脸逗笑时,同等境遇下的她是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的,这是一种格格不入的心苦。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这种意犹未尽的留白艺术,在补白的过程中挖掘出作者“隐藏着的人物”,从而更深入地品味人物形象,享受名著阅读中寻宝、探秘般的快乐。
2 聚焦人物演变,发展学生品鉴思维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小说中的人物也同样是多维的、立体的。作者在创作时,会借助故事情节的推进,使人物逐渐呈现出多面化的特点,人物形象也因此而逐渐丰满起来。在品读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点评人物”“与人物对话”“写颁奖词”等形式,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人物的个性,而且能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品鉴能力。
2.1重构,使人物立体化
名著篇幅长,内容丰富,对同一个人物的刻画并不是集中在某个回目中的,而是散落在整本书的不同回目中。所以,要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就得引导他们将散落的珍珠般的情节挑出来放到一块儿,再用一根线将这些“珠子”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进行“重构”,如此才能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还是以《水浒传》中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书中与鲁智深有
关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根据时间线索进行串联,使之序列清晰。
2.2比较,使人物个性化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这些人物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单单抓住某个人物进行分析,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而且对人物的理解也会存在一些局限性,领略不到作者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塑造的良苦用心。因此,在进行人物品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人物在相似情节中的不同表现展开来比较,使学生发现人物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深化对群体人物的个性认知。
例如,在《水浒传》中,武松和李逵同为打虎英雄,为什么武松打虎声名远播,广为人知,而李逵打虎却默默无闻,无人问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通过比较了解到李逵打虎是因为其母被老虎所食,为母报仇而愤怒地杀死了一窝四只老虎,而且他杀虎时手中是有武器的,手起刀落,酣畅淋漓。但武松打虎是在醉酒、哨棒也折了的情况下,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更重要的是,武松打的虎是官府和猎户们正在悬赏要打的虎,打虎这一行为是为民除害,因此他能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
通过这样比较分析,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个性特征凸显,因此学生能深入领会《水浒传》的艺术魅力,领略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
3 深化人物理解,追溯人物精神内核
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成为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因为其细致的刻画、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名著中的故事、场景、人物等在不知不觉间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时,要尽可能地追溯人物的精神内核,形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策划“经典人物符号化”“经典人物时代化”
等教学,让人物形象铭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以阅读陶冶情操,反哺人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人物”这一关键要素切入,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塑造方法;聚焦人物演变,发展品鉴思维;深化人物理解,追溯人物精神内核。只有这样,才能观照阅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用阅读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桂兰.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J].甘肃教育,2021,000(015):116-118.
[2]王凤芳.浅谈小学语文古典名著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6(7):2.
[3]傅玉梅.如何引导五年级的孩子走进四大名著阅读[J].语文新读写,2020,000(004):P.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