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渑池县县直中学,河南三门峡 472400摘要:目前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很少从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多文本阅读教渑池县县直中学,河南三门峡 472400
摘要:目前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很少从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多文本阅读教学一方面忽视学生的审美心理,只寻求对内容的明确解释,另一方面也使审美素质的培养缺乏三大心理依托。本文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视为特殊审美环境下的一种审美欣赏活动。本文以审美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古诗词的审美特点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中学生审美情趣、欣赏品味
引言:
近年来,“核心素养” 成为教育热门词汇。我国教育部2014年4月24 日正式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
1、把握主旨,体悟意境
1.1、把握其题材有利于快速地把握诗歌主旨
首先是借景抒情诗表达作者对风景的描述及喜爱、对祖国大江大山的感情和爱,或者借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心中的抱负,或者借风景来反映不愿意与世界和谐的品质,或者借风景表达一个人对生活和事件的感受[2]。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蓄的,不可显露,趣味在于可以沉醉在诗人描述的美景中,感同身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咏物言志诗诗人咏物的形状、特点、魅力和性格,其描述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事物和愿望。怀古味史诗是诗人借古人古事,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沧聚变化的感慨。读者从诗中了解到历史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漂流的。边疆征服诗描写边疆外的风光,或抒发守军将士在国难中杀敌报国的热情或牺牲生命的豪情,或描写月圆月落的苍凉和战乱岁月的苦涩,或讽刺告诫军国主义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3]。让我们感到语言是健全的思想,顿时感到一股轰轰烈烈、奔腾磅礴的气势迎面而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2、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诗歌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思和意象融合在一起所造出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天净沙秋思》中 藤,、树,、鸦’,本是郊野中最为平常的景物,并无特别处,可一与枯,老,昏’相结合,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从宇里行间油然升起,一个具有落真、寂寥、怀乡等复杂情感的天涯孤旅者形象跃然纸上,一种伤心孤寂、悲凉无助的緒立刻笼罩在读者心头。这就是由意象体悟意境的妙处。一般来说,为了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诗人经常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虞关人»。为了使所描亏的事物特点更突出,通常采用夸张、讨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如 回眸一笑百娟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审美意识形态的实践策略
2.1、审美意识形态的内在意涵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不断走向狭隘与机械的反映论己经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社会与革命实践。机械唯物主义者割裂了总体结构,单方面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洪定性作用,使得这种总体结构的物质性偏向极大地压倒了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能动意义[3]。而2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运动的相继失败,使得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走出了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道路。他们批判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摆脱了第二次国际“经济决定论”的意识形态盲点,承认了思想在革命中的创造性参与。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第一次转向,出现了安德森所谓的“主题创新”,即“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1]。葛兰西通过对“领导”理论的系统阐述,拓展了意识形态的概念,使其思想内涵走向日常生活经验。在葛兰西看来,统治阶级领导层的社会控制可以表现为“强制”和“同意”两种形式,其中以“同意”为特征的社会控制形式更多地指向意识形态和道德的灵活无意识渗透。因此,以情感、习惯、文化等情感体验为基本表达方式的美学不再是飞地,而是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葛兰西对知觉层面的延伸有助于伊格尔顿美学思想的形成,并解释了空性。
3、初中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3.1、网络快餐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的便捷性和多种快餐文化的交织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不能不引起重视。比如,有些教师甚至不备课,直接在网上下载别人上传好的课件供自己教学使用,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订阅号多种多样,不只有发布学科教学类的,还有很多发布娱乐信息和快餐文章、网络文学的。有些教师沉溺于此,使原本用来查阅资料的时间都用在了浏览这些快餐文化上,从而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备课、教学。因为网络寻找资料的便利性,有些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依赖性,但凡遇到不懂的的问题就查答案,而不愿将这找答案的时间用在思考上,甚至照搬照抄原答案。而且现在还有许多帮助学生做作业的软件,学生只要用手机把题目拍下来上传,就可以获得这道题的答案。获取答案如此的方便,就逐渐令学生沉溺于用手机搜题,从而不动脑、不思考。另外,学生还喜欢利用网络聊天、打游戏、看各种娱乐新闻八卦,即使看书也都是一些网络小说。学生缺乏对各种文化的判断力,注意力很容易被这些快餐文化所吸引。因为这些网络书籍,语言浅显直白,情节有趣,有的还图文并茂,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喜好。在这些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哪还能静下心来细心品味诗词呢。
结束语:本文试图以审美心理作为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心理基础,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审视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分析近年来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发现大量讨论集中在“如何教”上,而较少讨论“什么教”和“为什么教”。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将中学语文课上的古诗词作品教与学视为特殊审美环境下的城市审美活动,将发掘古诗词作品的“审美品格”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置,与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沈雅溶.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河南教育,1995(12):17-18.
[2]陆国强,叶水涛.第九讲 观千剑而后识器——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J].江苏教育,1993(22):18-19.
[3]钟小萱.兴趣·情感·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浅谈[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2(01):69-72.DOI:10.13972/j.cnki.cn21-1500/g4.199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