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广西防城港538000摘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不断出台,基础素养和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下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需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活动层面。 丰富劳动实践活动方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广西防城港538000
摘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不断出台,基础素养和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下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需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活动层面。 丰富劳动实践活动方式, 探索劳动课堂教学模式,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增强劳动课程的思想性, 注重劳动课程的实践性, 突出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提高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促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形成爱劳动的思想, 成为爱劳动的人, 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深化劳动基础素养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教育培养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县镇学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劳动教育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常常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这于县镇学校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不利于县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随着“双减”政策的广泛实施,其实际目的也越来越明显——让学校回归到教育的主体阵地。 这直接导致家长和社会将学生的教育全权委托给学校,以期减轻自己身上的教育负担。 然而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而言,学校也迫切希望家庭、社会能够增强共育意识,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形成三主体分权共治的教育态势。 在“双减”政策和协同育人路径的双重影响下,三者的权力与责任边界难免会不甚清晰,甚至出现三方教育主体互相推诿,对协同育人的认知出现偏差等现象。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中教育性的缺失成为常态,“以劳育人”被忽视。 小学教育的关注点仍滞留在学习应试教育知识、提高成绩层面。 而劳动教育因其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缺失系统性、专业性,导致课程本身缺少关注度。
2、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措施
2.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尝试受到环境的限制。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努力为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开发一切可用资源,深入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农村学校条件得天独厚, 可以开发土地资源, 建立劳动实践基地,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城市学校可以进行室内蔬菜种植、 花卉栽培和小动物养护, 设置劳动实践教室, 由劳动课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 在劳动实践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增强同伴互助意识。人类的智慧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步提升的, 劳动工具也在发展、 演变。 以农业灌溉器具为例, 桔槔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 完全靠人力; 到了汉代,辘轳和翻车经过劳动人民不断改造革新, 可以用畜力驱动; 隋唐时期的筒车又有了新的进步; 明清时期, 人们又发明了风力水车; 到了近现代, 机械自动化灌溉取代了人力, 甚至战胜了自然[1]。
2.2、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德育从来不是只有学生才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努力,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学生,结合参加农事等活动,效果更为显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在学校口渴了会自觉自主到水房或者饮水机上去接水,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是在家里,他们要是口渴了,或许会很自然地喊“妈妈,我渴了。”自己不动手,通过家长的劳动来满足自己。鉴于此,德育教师要与家长合作,让家长每天监督学生在家里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首先,自己铺床叠被、整理房间、收拾书包、擦干净鞋子,保证个人卫生;其次,要主动帮助妈妈摘菜、端饭、洗碗、擦桌子,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第三,自己的袜子、小衣服要自己洗,或者大人帮忙洗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如分类、晾晒等;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每周一次的家庭大扫除,从事部分小农活,与爸爸妈妈一起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劳动能力,达到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树立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2.3、讲劳动故事让学生感受魅力
为提高劳动教育在基本素养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规划教学活动,将一些常识性的教育问题正确纳入其中,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劳动教育并不能仅通过学校来完成,更需要家庭、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身体特征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安排设置,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不断创新劳动活动的内容与渠道[2]。在小学劳动教育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品味劳动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够带动学生情感,从而使其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干点家务活》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一天记录好家长所做的家务,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相互讲述劳动故事,在讲故事和倾听故事中使学生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
2.4、劳动教育学科的融合性
劳教教育在于其他学科相融合,基础素养的完整性在于各学科学习活动中的基础素养教育。劳动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又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教育,既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核心素养能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中融合核心素养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健康生活”,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还可以在劳动教育中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并且树立“科学精神”,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3]。此外,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分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懂得个人在组内的“责任担当”,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明白“实践创新”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劳动离不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离不开劳动教育这个载体。
参考文献:
[1]周旋.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初探[J].江西教育,2021(06):13-14.
[2]李雅洁.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37/d.cnki.ghusu.2020.001745.
[3]马小雯.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